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全髋手术助力高龄患者“重新出发”,麻醉和用药有讲究

作者:魏琳

成都市成华区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09 14:14:05713次浏览[发表证书]

引言

在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的当下,因意外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或饱受骨性关节炎折磨的高龄患者日益增多。长期卧床不仅让他们肌肉萎缩、生活无法自理,更严重威胁健康与生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虽为其带来新生希望,但高龄患者特殊的身体状况,使得手术中的麻醉与用药充满挑战。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他们通过手术“重新出发”,这背后的麻醉与用药策略,正是解开难题的关键.

1.高龄患者全髋手术:风险与希望并存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髋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骨质疏松问题加剧,使得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成为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通过植入人工关节,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却让手术充满挑战。这类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心肺功能减退,肝肾功能下降,对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的耐受性远低于年轻人。数据显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中青年高出3~5倍。然而,现代医学的进步让风险可控,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精细化管理,越来越多高龄患者成功接受手术,重获行动自由。

2.量身定制麻醉方案:守护生命安全防线

麻醉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术后恢复。全身麻醉通过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能确保手术无痛、肌肉松弛,但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可能引发血压波动、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尤其对心肺功能差的高龄患者风险更高。相比之下,椎管内麻醉,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是将药物注入椎管阻滞神经传导,患者术中保持清醒,对全身影响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少,更适合多数高龄患者。但椎管内麻醉也需精准操作,否则可能出现麻醉平面过高或过低、血压骤降等问题。实际临床中,麻醉医生会综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心肺功能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

3.精准用药:为手术保驾护航

手术中的用药策略是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关键。麻醉药物选择需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高龄患者肝肾功能衰退,药物代谢速度减慢,易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医生会优先选用短效、代谢快的药物,如右美托咪定替代传统长效镇静药,既能维持术中镇静,又能减少术后谵妄风险。针对基础疾病的用药管理同样重要:高血压患者需持续服用降压药稳定血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要实时监测血糖,通过胰岛素泵或调整口服降糖药剂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术后用药环节,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医生会根据手术时长、切口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种类和疗程;多模式镇痛方案结合非甾体抗炎药、弱阿片类药物,配合冰敷、理疗等手段,既能有效止痛,又能减少单一药物用量,降低副作用。

4.术后管理:巩固手术成果的关键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之路才刚刚启程。为了让患者少遭罪,医生会根据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灵活搭配止痛方案。疼痛不严重时,吃点常用的消炎药,配合缓解轻痛的药物,就能压住炎症反应;疼得厉害时,除了用镇痛泵按需给药,还会在超声引导下,精准给疼痛神经“打个麻醉”,减少副作用。血栓是术后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医生会结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凝药,同时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从简单的勾脚背、床边坐坐开始,促进血液流动。除了用药,医护还会陪患者聊聊天,缓解紧张情绪,康复师也会手把手教患者做康复训练,从慢慢活动关节,到一点点练腿部力量,帮助患者重新站起来。再搭配富含蛋白质、钙的营养餐,伤口愈合快,骨头也长得更结实。

5.结束语

从麻醉方案规划,到术后用药与康复管理,各环节皆倾注医疗团队智慧与经验。全髋关节置换术绝非单纯植入人工关节,而是多学科协同为高龄患者重启生活的“希望工程”。伴随医学技术不断革新,未来将有更多老人在科学医疗保障下,挣脱病痛枷锁,重享活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