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人对“骨质疏松”并不十分陌生,该病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近20%,6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超过30%,并且当前还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由于骨质疏松的早起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多人都难以及时发现,而导致病情严重,甚至发生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加强对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可大大降低其发病风险,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1.骨质疏松的发生原因
骨质疏松是当前常见的一种骨骼疾病,主要特征为骨密度下降、骨质量减弱,而导致骨骼变得脆弱,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骨代谢失衡,主要以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减退为主,会导致骨吸收功能增强、骨量丢失;二是体内激素变化,女性表现为雌激素缺乏,男性表现为雄激素减少,会影响骨代谢平衡;三是营养缺乏,以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为主;四是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而不良生活习惯干扰钙吸收、维生素D的代谢;五是疾病因素,以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主,不仅疾病本身会影响骨代谢平衡,其治疗药物也会促进破骨细胞活性、影响骨代谢,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2.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在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表现,而随着疾病加重通常会出现腰背疼痛、驼背等情况,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由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疾病引起,而未能及时就诊治疗。(1)疼痛是骨质疏松最为常见的症状和主要危害,疼痛可呈持续性钝痛或间歇性剧痛,夜间和清晨时加重,用力时也会加重。(2)驼背、身高缩短是骨质疏松最为明显的危害表现,不仅影响会外观形象,还可能影响内脏功能,如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的减少,进而引起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问题.(3)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危害,主要是因骨骼脆弱,受到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都可能引发骨折,以髋部、脊柱、手腕等骨折最为常见,且很多患者都难以恢复到受伤前的功能状态。
3.骨质疏松的日常护理措施
很多人对骨质疏松重视度不够,直到出现严重疼痛、骨折等情况时,才会对其引起重视。但要知道的是,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应该加强对骨质疏松的预防。通过早期预防,可以极大地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对于保持健康生活状态具有积极作用。(1)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元素。钙元素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而维生素D则是促进钙质吸收和利用的主要元素,无论缺乏钙元素或是缺乏维生素D,都会增加发病风险。比如,即使摄入足够钙,但缺少维生素D,身体也无法有效利用钙质。因此,在日常饮食中,要重视通过食物补充钙和维生素D,比如奶制品、深绿色蔬菜、鱼类等食物,以及多进行户外运动,接受阳光照射可促进维生素D生成。如果有必要,还可通过补充剂获取营养素,尤其是中老年人。另外,少吃增加钙流失的食物,比如高盐分食物、咖啡因等,都会摄减少钙的吸收。因此,减少加工食品和盐的摄入,限制每天的咖啡摄入量。同时,保持平衡的饮食习惯,为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可确保钙质正常吸收。要多吃钙含量丰富的食物,(2)坚持进行抗阻训练和负重运动。负重运动以快走、慢跑、举重为主,抗阻训练以举哑铃、弹力带训练为主,能够有效促进骨骼形成,增加机体的骨密度。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每周至少坚持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而抗阻训练每周可进行2~3次,能够有效提升肌肉的力量。另外,还要重视平衡训练,选择瑜伽、太极等运动方式,能够提高身体的平衡性,从而减少跌倒风险。(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是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措施,吸烟会影响骨细胞的修复能力,酒精摄入过多会影响钙质代谢,加速骨质流失。除此之外,定期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测,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可以尽早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迹象,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