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病房里,常常能看到患者床头挂着“禁食”的标识。不少家属见状,心中满是疑惑与担忧:“禁食不就是饿肚子吗?病人身体这么虚弱,一直饿着怎么行?”事实上,重症患者的“禁食”并非简单的饿肚子,其背后蕴含着先进的肠内营养支持理念与严谨的科学逻辑。
1.重症患者为何要“禁食”
当人体遭遇严重创伤、大手术、感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症情况时,身体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在应激反应下,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失调,导致消化和吸收能力显著下降。此时若贸然经口进食,不仅食物难以被有效消化吸收,还可能引发呕吐、
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禁食”是为了让胃肠道得到暂时的休息,避免因过度负担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2.肠内营养:给重症患者的“特殊喂养” 虽然表面上是“禁食”,但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从未停止,这就要依靠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鼻饲等方式,将特殊配制的营养制剂输送到胃肠道内,为患者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与人们传统认知中的“吃饭”不同,肠内营养的营养制剂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营养需求,由专业人员科学配比而成,更易被处于应激状态的胃肠道消化和吸收。
鼻饲是肠内营养常用的方式之一。医护人员会将一根细长的鼻胃管或鼻肠管经鼻腔插入患者胃内或小肠内,通过这根管道定时定量地注入营养制剂。这样的操作既能保证营养物质顺利进入体内,又避免了患者因自主进食困难或胃肠道功能紊乱而无法获取足够营养的问题。
3.肠内营养背后的科学意义
(1)维护肠道屏障功能。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还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在重症状态下,肠道黏膜细胞 容易因缺血、缺氧及炎症反应受损,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减弱,细菌和内毒素可能趁机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和炎症反应,加重病情。而肠内营养能够为肠道黏膜细胞提供直接的营养底物,促进肠道黏膜细胞的生长和修复,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有效降低细菌移位和感染的风险。
(2)调节免疫功能。重症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肠内营养提供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营养素,如谷氨酰胺、ω-3脂肪酸等,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抵御疾病。
(3)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肠内营养刺激胃肠道,可促进胃肠道蠕动,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加速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相比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液提供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到正常状态,为后续经口进食打下良好基础。 4.肠内营养实施的精准把控
肠内营养的实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营养状况、胃肠道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精准调整。从营养制剂的选择、输注速度的控制,到喂养途径的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对于刚开始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会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缓慢输注,然后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增加浓度和剂量;如果患者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耐受情况,医护人员会及时查找原因,调整营养方案。
重症患者的“禁食”与肠内营养,是现代医学在重症救治过程中保障患者营养需求、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它打破了人们对“禁食”就是饿肚子的固有认知,以科学的方式为患者的身体修复和康复提供强大支持。了解肠内营养背后的科学逻辑,不仅能让患者家属对治疗过程更加放心,也有助于社会大众对重症医学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