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中暑后如何急救?降温补水要分步骤

作者:李海烽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名医院 急诊科 发布时间:2025-06-13 10:10:15608次浏览[发表证书]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急性疾病,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危及生命。其核心机制是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核心温度升高,伴随水、电解质紊乱。掌握科学的急救步骤,能显著降低中暑对身体的伤害。

1.中暑的分级与初步判断

中暑按严重程度分为三级,急救措施需根据症状分级处理:

1)先兆中暑:暴露于高温环境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通常低于38)。此时若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症状可自行缓解。

2)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升至38℃以上,伴随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3)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表现为高热(体温常超过40)、意识模糊、抽搐、无汗、皮肤干热、呼吸急促或休克等。需紧急送医,同时进行现场急救。

2.中暑急救的“黄金四步法”

中暑急救的核心原则是“快速降温、补充水分、维持循环、及时送医”。

第一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处。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良好、温度低于28℃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若在户外,选择树荫、建筑物阴影或空调房;若在室内,关闭热源并开启风扇或空调。松开或脱去患者紧身衣物,尤其是领口、袖口和腰带,促进散热。注意:转移过程中避免强行拖拽患者,防止二次损伤。

第二步:快速物理降温,降低核心体温。降温是中暑急救的关键:全身喷洒凉水:用温水(20~30)或自来水喷洒患者全身,或用湿毛巾擦拭皮肤,重点部位包括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处。风扇辅助蒸发散热:在喷洒凉水的同时,用电风扇或手持扇对准患者吹风,加速水分蒸发,增强降温效果。冰袋降温(谨慎使用):若患者意识清醒且无寒战,可用毛巾包裹冰袋置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处,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禁止将冰袋置于头部、胸部或腹部,以防血管收缩加重病情。冷水浸泡(仅限重度中暑):若患者意识模糊或体温极高,可将其浸入15~20℃的冷水中(水位至胸部),同时持续搅拌水体促进散热。注意:浸泡时间不超过10分钟,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禁忌:禁止使用酒精擦拭身体,因其挥发过快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反而阻碍散热。禁止用冰水直接冲洗患者,避免引发寒战或心律失常。

第三步:科学补水,纠正电解质失衡。中暑患者常伴随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补水需遵循“少量多次、循序渐进”原则:1.意识清醒者:优先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运动饮料、口服补液盐),避免单纯饮用白开水导致低钠血症。每次饮用100~200毫升,间隔10~15分钟重复,直至症状缓解。2.意识模糊或呕吐者:禁止强行灌水,防止误吸导致窒息。将患者侧卧,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尽快联系急救人员,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第四步:监测生命体征,及时送医。

在实施急救的同时,需持续观察患者状态:意识状态:若患者从清醒转为昏迷,或出现抽搐、躁动,提示病情加重。体温变化:每1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若持续高于39℃或降温后反弹,需立即送医。呼吸与脉搏:若呼吸急促、脉搏细弱或不规则,可能为热射病表现,需紧急处理。送医指征:体温≥40℃且降温无效;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呼吸急促、脉搏微弱或休克;呕吐、腹泻伴脱水症状;急救后症状未缓解或反复发作。

3.中暑后的注意事项与预防

1)急救后护理。即使症状缓解,也需休息1~2天,避免高温环境。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补充富含钾、钠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若出现头痛、肌肉酸痛或发热,可服用非处方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但需避免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2)高温天气预防措施。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在1000~1600外出,户外活动时每30分钟休息一次。科学补水:每日饮水1.5~2升,出汗较多时可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穿着透气衣物:选择棉质、麻质或速干面料,颜色以浅色为主。携带防暑物品:如遮阳帽、太阳镜、便携风扇、清凉油等。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需加强防护,避免独自外出。

中暑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确的处理步骤能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记住“脱离环境、快速降温、科学补水、及时送医”四步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能有效应对高温挑战,守护自身与他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