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眼底检查到底查什么?为什么医生总让中老年人做?

作者:黄燕琳

柳州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3:53:10817次浏览[发表证书]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只要看得见、看得清,眼睛就没问题,眼底检查是“多此一举”。但事实上,眼底检查堪称人体健康的“全景摄像机”,它不仅能发现眼部疾病,更能提前预警全身多种慢性病。

1.眼底检查到底在查什么?

眼底,指的是眼球内部的后半部分组织,包括视网膜、视神经乳头、黄斑、视网膜血管等结构。

这些组织虽然只有薄薄一层,却是视觉形成的关键“中转站”——视网膜负责接收光线并转化为神经信号,视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黄斑则掌管着精细视觉和色觉。眼底检查,就是通过专业设备观察这些结构的健康状态。

具体来说,眼底检查的核心内容包括:

1)视网膜血管:观察血管的粗细、弯曲度、有无出血或渗出。健康的血管像均匀的“河流”,一旦变细、迂曲或出现“断流”,可能暗藏隐患。

2)视神经乳头:俗称“视盘”,是视神经的“起点”。它的颜色、大小、边缘清晰度能反映视神经是否受损,比如青光眼患者常出现视盘凹陷扩大。

3)黄斑区:视网膜中央的“黄金

区域”,负责阅读、开车等精细视觉。检查时需关注有无水肿、出血、变性或裂孔,这些都是黄斑病变的信号。

4)视网膜整体状态:查看是否有脱离、裂孔、肿瘤或炎症反应,比如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视网膜出血。

2.为啥中老年人被“反复提醒”做眼底检查?

1)年龄相关眼病:悄无声息的“视力小偷”

很多眼部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且早期症状隐蔽,等到视力明显下降时往往已难以挽回。眼底检查是发现它们的“第一道防线”:

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50岁以上人群的“视力杀手”,早期可能只是看东西略有变形,眼底检查能发现黄斑区的玻璃膜疣,及时干预可延缓失明。

②白内障术后评估:白内障手术虽能替换混浊的晶状体,但术后视力恢复好坏,取决于眼底健康。若术前未发现黄斑病变,术后可能仍看不清。

③视网膜脱离:中老年人玻璃体液化风险高,容易牵拉视网膜导致脱离。早期可能只有“飞蚊增多”或“闪光感”,眼

底检查能及时发现裂孔并封闭,避免失明。

2)慢性病的“晴雨表”:眼底藏着全身健康信号

中老年人常患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会悄悄损伤全身血管,而眼底血管是唯一能直接用肉眼看到的血管,其状态能反映全身血管的健康程度:

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的“隐性并发症”,病程超过10年者患病率高达60%。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血管,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直到出现出血、玻璃体积血才被发现,但此时视力已严重受损。国际指南明确建议,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做眼底检查,此后每年复查一次。

②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压会让视网膜血管“不堪重负”,先出现血管痉挛变细,进而出血、渗出,严重时可能导致视乳头水肿。通过眼底改变,医生能推测高血压的病程和严重程度,甚至调整降压方案。

③高血脂:血脂过高可能导致视网膜血管出现“脂质渗出”,像血管旁的“奶油斑块”,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升高,需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眼底检查还能发现脑卒中(中

风)的预警信号(如视网膜血管阻塞)、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部改变,甚至某些脑部肿瘤(如垂体瘤)也可能压迫视神经,通过眼底视盘水肿被发现。

3.这些情况,中老年人更要主动查眼底

除了常规体检,出现以下症状时,中老年人应尽快做眼底检查:

看东西变形、视野中心出现黑影(可能是黄斑病变);突然视力下降、眼前有“飞蚊”或“闪光”(警惕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或病程超过5年;高血压患者近期血压波动大,或出现头痛、头晕;家族中有青光眼、黄斑变性病史。

检查频率也有讲究:健康中老年人建议每1~2年查一次;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一次,血糖控制差者每3~6个月一次;高血压患者确诊后查一次,血压稳定后每年复查;已发现眼底病变者,需遵医嘱定期随访。

对中老年人来说,一次眼底检查不仅是在保护视力,更是在为全身健康“把脉”。别让“视力还好”的错觉耽误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主动查眼底,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