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慢性胃炎,中医有“绝招”

作者:姜海浪

渠县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3:52:07744次浏览[发表证书]

如今,工作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饮食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这使得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走高,已成为干扰人们正常工作与身心健康的常见问题。在脾胃系病症的应对上,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辨证施治体系。慢性胃炎在中医里可对应“ 胃痛 ”“ 吐酸”“嘈杂”等多种病症, 本文着重从“胃痛”角度来探讨其调理方法。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患病概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中年人群更为多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而十二指肠 - 胃反流、药物影响、自身免疫等也是病因之一。诊断上胃镜是主要检查手段。其症状多不典型,常见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等症状,还可能伴有食欲差、嗳气、嘈杂、反酸等临床表现。

中医称的“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特征,发病多与外邪犯胃、饮食失节、情绪不畅、久病体虚或药物伤胃有关。这些因素或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不荣则痛”;或造成胃气阻滞、升降失常,“不通则痛”。病位在胃,  与肝、脾关系密切。

治疗方面,西医侧重对因处理,如根除 Hp、保护胃黏膜等;同时也针对症状用药, 如用 抑酸 剂、促 动 力药 等缓 解不 适。中医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结合辨证进行调理,以下从日常养生角度给出建议:

1. 饮食有节

避免饥饱失常:过饥会耗伤胃气,使营养供应不足; 过饱则导致食滞中焦,影响精微运化,造成脏腑失养。保持进食规律:胃酸分泌有其自然节律,长期饮食无序会加重脾胃负担,需定时进餐。注意饮食均衡:不可偏爱某类食物,如过量吃肥甘厚味易致脾胃功能失调,易内生寒湿或湿热,可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还要杜绝腐败食物,尤其长夏湿热时,需特别注 意饮食卫生。

2. 调节饮食温度

过食寒 凉之品会 损伤脾胃 阳气,滋生寒湿邪气。因此要做好腰腹保暖, 少吃生冷,可适当吃些生姜、胡椒温胃等药食同源之品。过食温度高的食物,会导致气血过度活跃, 胃肠道血管扩张,对肠胃产生刺激及损伤。过食寒凉及温度高的食物均会损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故更要注意饮食温度合适。

3. 劳逸结合

脾主管四肢,四肢运动过度会导致过劳,过度劳累会伤及脾胃;若过逸,如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也会损伤脾胃元气。因此,要劳逸适度,合理安排劳作和休息,适当锻炼。

4. 常做摩腹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 ·退居》中说“平旦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故餐后应适当散步,用热手摩腹,长期坚持下去能调节胃肠功能,帮助消化吸收,对预防和改善消化不良、胃肠道慢性病有好处。

5. 食用健脾消食之品

脾胃主运化水谷食物,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因节奏快、三餐不规律,加上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等,容易积食、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司,出现腹胀、反酸、不欲饮食、腹泻等情况。这时可以用鸡内金、莱菔子、山楂、麦芽等中药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如果饮食不当伤了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虚弱,此时当益气健脾。常用中药有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大枣、山药、薏苡仁、芡实、莲肉等。

总之,养护脾胃要养成好习惯: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吃太多生冷、烈酒、辛辣的东西;少用伤胃的药物;食物要多样,多吃新鲜的,少吃熏制、腌制的。还要保持心情好,不胡思乱想、生气发怒,作息规律、劳逸结合,避免外邪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