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角膜塑形镜护理不当,可能引发哪些感染?

作者:唐常婷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0:45:30678次浏览[发表证书]

1.角膜塑形镜背后的健康隐患

角膜塑形镜(OK镜)凭借夜间佩戴矫正视力、延缓近视发展的优势,成为众 多近视患者的选择。然而,这份“清晰视界”的背后,隐藏着健康风险——若护理不当,小小的镜片可能成为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滋生的“温床”,引发眼部感染,甚至威 胁视力。

了解护理不当引发的感染类型及其危害,是每位佩戴者的必修课。

2.护理疏忽的常见“陷阱”

细菌感染是角膜塑形镜护理不当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镜片清洁不彻底,残留的泪液、蛋白质、油脂等物质会为细菌提供丰富的营养。若佩戴者未使用专用护理液,而是用自来水、生理盐水甚至矿泉水清洁镜片,风险将急剧上升。自来水和矿泉水中含有大量细菌、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这种细菌生命力顽强,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一旦其附着在镜片上并接触角膜,就可能引发细菌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发病迅速,患者会出现眼睛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

时角膜会出现灰白色溃疡,若不及时治疗,溃疡可能穿孔,导致失明。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它可能潜伏在护理盒、手指等部位,若护理时手部清洁不到位,或长期不更换护理盒,就容易污染镜片,引发感染。

3.潮湿环境下的“隐形威胁”

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而角膜塑形镜的护理过程若不注意干燥,恰好为其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镰刀菌、曲霉菌是引发眼部真菌感染的常见菌种,它们通常存在于土壤、植物中,当护理液被污染,或者佩戴者在接触花草、泥土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就操作镜片,都可能将真菌带到镜片上。

真菌性角膜炎的症状与细菌性角膜炎类似,但病程更长,治疗难度更大。由于真菌细胞壁结构特殊,对多数抗真菌药物不敏感,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用药,且即便治愈,角膜也可能留下永久性瘢痕,影响视力。临床上,因佩戴被真菌污染的角膜塑形镜而导致角膜穿孔,最终不得不进行角膜移植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4.水源污染的“危险信号”

棘阿米巴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水源中,如池塘水、河水,甚至未经严格消毒的自来水中。若佩戴者使用污染的水源清洁镜片,或者用自来水冲洗护理盒,棘阿米巴原虫就可能附着在镜片和护理盒上。这种原虫生命力极其顽强,能形成包囊抵御恶劣环境,常规的护理液很难将其彻底杀灭。棘阿米巴角膜炎初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眼部异物感、眼红。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剧烈眼痛,且疼痛程度与体征不符,即使使用止痛药物也难以缓解。由于治疗棘手,部分患者最终只能通过角膜移植恢复视力,更有甚者因感染无法控制而丧失眼球。

5.多重风险叠加的“危机”

在实际临床中,护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当角膜因细菌或真菌感染出现损伤后,其防御能力下降,其他病原体更容易趁虚而入,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先感染细菌导致角膜上皮破损,随后真菌或棘阿米巴原虫通过破损处侵入,引发更严重的眼部病变。混合感染的症状

更加复杂,治疗难度成倍增加,对视力的损害也更为严重。

6.远离感染的“护身符”

想要规避上述感染风险,科学规范的护理是关键。首先,必须使用专用护理液清洁、消毒镜片,护理液开封后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避免因细菌滋生导致污染。每次佩戴和取下镜片前,要用流动的肥皂水彻底清洁双手,并擦干水分;镜片清洗后,应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干,再放入护理盒,且护理盒需每天用护理液冲洗,每周用热水烫洗并晾干。此外,要定期更换护理盒,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现眼部不适,如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停戴镜片,并尽快就医检查。角膜塑形镜护理无小事,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都可能成为眼部感染的导火索。只有严格遵循护理规范,增强安全意识,才能在享受清晰视力的同时,守护好眼部健康。定期复查也必不可少,医生会根据眼部情况和护理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为佩戴者的视力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