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高度近视人群需要注意哪些眼部问题?

作者:覃志良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1:03:30604次浏览[发表证书]

据数据显示,我国高度近视人群已超3000万,他们不仅需要面对“看不清”的困扰,更要警惕眼部结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高度近视为什么更危险?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眼部问题?本文将为你详细解析。

1.高度近视:不只是“度数高”,更是“眼球结构的改变”

近视按度数可分为轻度(<300度)、中度(300~600度)和高度(>600度)。与中低度近视不同,高度近视者的眼球会发生结构性改变——眼轴(眼球前后直径)异常拉长。

正常眼球的眼轴约24毫米,而高度近视者的眼轴可能达到26毫米以上,甚至超过30毫米。眼轴拉长就像“吹气球”:气球过度膨胀会变薄,眼球被拉长后,视网膜(眼球内壁的感光层)会被拉薄、变脆弱,脉络膜(视网膜下的血管层)会萎缩,玻璃体(眼球内的透明凝胶)也会提前液化、混浊。

2.高度近视需警惕的5大眼部问题

1)视网膜脱离:最紧急的“致盲风险”。视网膜就像贴在眼球内壁的“薄 ”,眼轴过长会让视网膜被牵拉变薄,容易出现裂孔。一旦视网膜从眼球壁上脱离(称为“视网膜脱离”),会导致视野缺损、眼前黑影遮挡,若不及时手术复位(黄金时间为脱离后72小时内),可能永久失明。注意:眼前突然出现大量“飞蚊”、闪光感(像闪电一样),或某一方向视野被黑影遮挡。

2)黄斑病变:影响“中心视力”的元凶。黄斑是视网膜中央负责精细视觉(如看书、看脸、开车)的区域。高度近视者的黄斑区容易被牵拉、变薄,出现黄斑裂孔或黄斑变性(黄斑区出血、水肿),表现为看东西变形(直线变弯)、中心视野模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玻璃体混浊:挥之不去的“飞蚊症”。正常玻璃体是透明的,高度近视者因眼轴拉长,玻璃体会提前液化,出现混浊物(如点状、线状漂浮物),形成“飞蚊症”。表现为眼前总有黑影飘动,尤其在看白墙、蓝天时更明显。注意:单纯的飞蚊症多为良性,但如果突然出现“飞蚊”增多、伴随闪光感,可能是视网膜裂孔的信号,需立即就医。 4)青光眼:“沉默的视力小偷”。高度近视者患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眼轴拉长会导致房角结构异常,眼压升高时会悄悄损伤视神经,早期无明显症状,等到发现时视神经已严重萎缩,视野不可逆缺损。

5)白内障:更早出现的“晶状体混浊”。高度近视者的晶状体容易提前老化、混浊,导致白内障。与普通白内障相比,高度近视者的白内障发病更早(可能40~50岁就出现),进展更快,且术后视力恢复可能受眼底病变影响。

3.高度近视人群的“护眼指南”

1)定期做专业眼部检查。检查频率:建议每半年至1年做一次眼底检查(包括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40岁以上者加查眼压和视野。重点项目:关注视网膜是否有裂孔、黄斑是否水肿、眼轴长度是否持续增长(每年增长超过0.3毫米需警惕)。

2)避免“伤眼行为”。不做剧烈运动:如跳水、蹦极、拳击等可能剧烈震动眼球的运动,减少视网膜脱离风险。控制用眼时长: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连续看 手机、电脑不超过40分钟),每用眼1小时休息5~10分钟,远眺放松。保护眼睛免受外伤:避免眼部撞击,不随意揉眼(揉眼可能加重视网膜牵拉)。

3)科学矫正视力。配镜:选择合适的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确保视物清晰(避免因看不清而过度用眼),但不要为了“控制度数”刻意配低度数眼镜。手术:若符合条件(如近视度数稳定2年以上、角膜厚度足够),可考虑激光近视手术或ICL晶体植入术,但手术仅能矫正视力,不能消除眼底病变风险,术后仍需定期查眼底。

4)控制全身健康。高血压、糖尿病会加重视网膜血管损伤,高度近视者需积极控制血压(<140/90mmHg)、血糖(空腹<7mmol/L)。戒烟:吸烟会加速脉络膜萎缩,增加黄斑病变风险。

高度近视的眼部风险与眼轴长度、病程相关,且很多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定期眼底检查能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黄斑水肿等问题,通过激光、手术等干预手段阻止病情进展。记住:高度近视者的眼睛更“脆弱”,科学保护+定期检查,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致盲风险,守护清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