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抗生素该怎么用才安全? ——远离耐药的误区

作者:蒋蓉菁

成都市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3 11:22:16745次浏览[发表证书]

1.一个普通感染的致命教训

李女士因普通感冒去医院就诊,医生开了三天抗生素。但她感觉好转后自行停药,一周后症状加重,不得不再次就医。这次检查发现,她已患上耐药菌引起的肺炎,原本简单的感染变得异常顽固。这个案例揭示了抗生素滥用的普遍性与危害性--每年全球因抗生素耐药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20万,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000万。

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3人因此失去生命。在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曾高达80%,远高于30%的国际平均水平。

2.抗生素耐药:看不见的定时炸弹

(1)耐药机制:细菌的“进化反击抗生素耐药是微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当抗生素杀灭大部分敏感细菌时,少数具有耐药变异的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最终导致耐药菌占据主导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细菌可通过质粒交换等机制,将耐药性“传授”给其他细菌,形成“超级细菌”(2)耐药现状:全球危机日益严峻见表1

 1 全球危机日益严峻

地区

主要耐药菌

耐药率

年死亡人数

全球

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

50% 

70  +

中国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35%

10  +

欧盟

多重耐药

结核杆菌

48%

1.5  +

(3)耐药后果:治疗选择越来越少

耐药菌感染不仅使治疗难度加大,还导致:医疗费用增加3~5倍,住院时间延长2~3周,感染死亡率显著上升。

3.走出抗生素使用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抗生素是“万能药”真相: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引起的感冒、流感、大多数咳嗽等无效。错误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不仅无效,还会增加耐药风险。自我判断指南:黄色/绿色痰液≠细菌感染,扁桃体肿大チ必须用抗生素,体温升高≠需要抗生素

误区二:“新药比旧药好”真相:新药未必更适合。每种抗生素都有特定的抗菌谱,应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致病菌选择,而非盲目追求新药或高价药。选择原则: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类尿路感染:优先呋喃妥因或磷霉素,皮肤软组织感染:考虑大环内酯类或克林霉素

误区三:“症状好转就停药”真相:不完成整个疗程可能导致残留细菌产生耐药性。即使症状消失,体内可能仍有少量细菌未被彻底消灭。正确做法:严格按照医嘱完成整个疗程,即使感觉良好,也不要提前停药,慢性感染需延长疗程时,遵医嘱调整

误区四:“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更安全不必要的预防用药反而增加耐药风险。只有在明确需要时(如手术前预防感染、某些高危暴露后预防)才应使用抗生素。

科学预防:根据手术类型和持续时间决定,仅针对特定高风险地区特定疾病,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

误区五:“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真相: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正常菌群,增加机会性感染风险。应在明确病原体后,选择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选择策略:根据当地流行病学选择,微生物培养后:调整为窄谱抗生素,避免无指征升级抗生素。

误区六:“儿童可随意使用抗生素真相:儿童抗生素使用需格外谨慎。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类、诺酮类)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和牙齿发育。儿童用药指南: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氯霉素,喹诺酮类禁用于18岁以下人群,氨基糖苷类需严格监测听力和肾功能,按体重计算剂量,而非年龄

4.结语

抗生素是现代医学的奇迹,但它们的有效性正在迅速流失。耐药性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从政策制定者、医疗专业人员到普通公众,每个人都有责任合理使用抗生素。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强调的:“没有个人、没有社区、没有国家能够单独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今天你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为明天的医疗环境投下的一票。让我们共同行动,明智使用抗生素,保护这些珍贵的药物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仍然有效的抗生素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