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胃痛”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家常便饭。有人以为只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这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发出的信号。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若不及时重视和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消化性溃疡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方方面面。
1.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故而得名。溃疡是指黏膜组织发生的局限性缺损、溃烂,就像皮肤上的伤口一样,只不过它发生在胃肠道内。
胃溃疡好发于胃窦小弯侧,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2.哪些人容易患上消化性溃疡?
(1)饮食不规律者:经常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或是偏爱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会使胃黏膜受到 反复刺激,增加溃疡的发病风险。(2)精神压力大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功能。(3)吸烟酗酒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修复;酒精则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诱发溃疡。(4)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长期服用易引发溃疡。(5)有家族遗传史者: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患病成员,其他成员患病的几率会相对较高。
3.消化性溃疡有哪些典型症状?
(1)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后又会重复出现,呈现“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2)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多在空腹或夜间发生,进食后疼痛可缓解,表现为“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会在夜间被痛醒。 除了上腹部疼痛,患者还可能出现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如果溃疡发生出血,还会出现黑便、呕血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贫血、头晕、乏力等症状。
4.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是什么?
(1)损伤因素:主要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60%~8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2)防御因素:包括胃黏膜屏障、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前列腺素的保护作用、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等。当防御因素减弱时,损伤因素就会占优势,导致溃疡的发生。
5.消化性溃疡的危害不容小觑
很多人认为消化性溃疡只是小毛病,其实它的危害可不小。如果不及时治疗,溃疡可能会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长期的慢性出血会导致贫血,使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更严重的是,溃疡可能会发生穿孔,胃或十二指肠内的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此外,少数胃溃疡还可能发生癌变,虽然几率较低,但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6.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还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如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2)生活方式调整:患者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守护好我们的胃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