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小手一次次伸向耳朵,或是在吃奶时突然哭闹、夜间频繁惊醒,很多家长可能会以为是耳朵进了异物,或是单纯的“坏习惯”。但儿科医生提醒,3岁以下儿童频繁抓耳朵,往往是中耳炎发出的信号。这种藏在耳道深处的炎症,不仅会让孩子痛苦不堪,还可能悄悄损伤听力,家长需格外警惕。
1.中耳炎为何偏爱孩子?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中耳是藏在鼓膜后的含气腔室,与鼻咽部通过一根细小的管道相连,这就是咽鼓管。成人的咽鼓管又细又长,且呈倾斜角度,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能有效阻止鼻腔分泌物逆流进入中耳。但婴幼儿的咽鼓管却“与众不同”——它短、宽、直,就像一根水平放置的吸管,鼻腔里的细菌、病毒很容易顺着这根管道“长驱直入”,在中耳腔里引发炎症。
这也是为什么中耳炎在6个月至3岁的儿童中最为高发。这个阶段的孩子刚添加辅食,吞咽功能尚未完善,吃奶时容易发生呛咳,奶水可能通过咽鼓管涌入中耳。
同时,他们开始探索世界,小手总爱抓摸耳朵,若手部卫生不佳,细菌便会趁机入侵。此外,感冒、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也是中耳炎的重要诱因,当孩子鼻塞、流涕时,鼻咽部的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逆行至中耳,引发感染。
2.识破中耳炎的“伪装”:这些症状家长别忽视
中耳炎的“杀伤力”不容小觑,但它的症状却常常被家长误读。除了频繁抓耳朵,孩子还可能出现以下信号:
疼痛引发的异常表现是最常见的症状。由于中耳腔积脓、压力升高,孩子会感到剧烈耳痛,但他们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只能通过哭闹、摇头、拒绝吃奶等方式传递不适。尤其是夜间,耳痛可能会加剧,导致孩子频繁夜醒、烦躁不安。听力暂时下降也需警惕。中耳积液会阻碍声音的传导,孩子可能对呼唤反应迟钝,看电视时不自觉调大音量,或频繁要求重复话语。这种听力下降通常是暂时性的,但若炎症反复,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全身症状在婴幼儿中更为明显。部分孩子会
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5℃以上,同时伴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感冒。如果中耳炎未及时控制,还可能出现耳朵流脓的情况,这是鼓膜穿孔的表现,脓液流出后耳痛会暂时缓解,但此时感染已扩散,需立即就医。
3.预防大于治疗:这几招帮孩子远离中耳炎
与其在孩子患病后焦虑,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降低孩子患中耳炎的风险:
科学喂养是关键。给婴儿喂奶时,避免让孩子平躺,应将其头部稍抬高,防止奶水逆流进入咽鼓管。喂完奶后,轻拍孩子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减少呛奶概率。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能有效减少中耳炎的诱因。及时治疗孩子的感冒、鼻窦炎,避免病原体扩散至中耳。擤鼻涕时,应指导孩子单侧轻轻擤,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以防鼻腔分泌物进入咽鼓管。注意耳部卫生也很重要。给孩子洗澡、洗头时,可用耳塞或干棉球堵住外耳道,防止污水进入耳朵。不要用棉签、发卡等
硬物掏耳朵,以免损伤耳道皮肤或鼓膜,增加感染风险。增强免疫力是根本。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对于过敏体质的孩子,需远离过敏原(如尘螨、花粉),避免因过敏引发鼻咽部黏膜水肿,阻塞咽鼓管。
4.就医时机别错过: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就诊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带其就医:持续高热超过24小时、耳痛剧烈且无法缓解、耳朵流脓、听力明显下降、精神萎靡或伴有呕吐抽搐。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观察鼓膜状态,必要时进行听力测试、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孩子的耳朵娇嫩又敏感,中耳炎的“偷袭”往往防不胜防。但只要家长细心观察、及时干预,就能将炎症的危害降到最低。记住,当孩子的小手再次伸向耳朵时,别再简单归为“坏习惯”。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及时回应,才能守护好孩子耳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