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大骨节病防治全攻略,守护骨骼健康之路

作者:刘广友

西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6-13 16:24:57615次浏览[发表证书]

1.大骨节病:藏在关节里的“环境密码”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俗称“柳拐子病”。患者的关节会逐渐肿大、变形,最终丧失活动能力,如同被“锈住”的机器零件。这种疾病并非遗传病,而是与环境中的“隐形杀手”密切相关--土壤缺硒、粮食霉变、水源污染等因素,可能让一代人陷入关节残疾的困境。

我国是大骨节病高发国家,病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至西南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7个省份。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数十年综合防治,重病区已天幅减少,但防控仍需长期坚持。本文将用通俗语言,为您梳理大骨节病的防治全攻略。

2.病因追踪:为什么关节会“生锈”?

大骨节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主流观点认为与环境硒缺乏和粮食真菌毒素污染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形成“双重打击”

(1)硒缺乏:关节的“隐形营养不良”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这种酶能清除关节软骨中的自由基,保护软骨细胞不受损伤。在土壤缺硒的地区,粮食中的硒含量极低(如小麦、玉米),长期食用会导致人体硒摄入不足,软骨修复能力下降,最终引发变性、坏死。(2)真菌毒素:粮食中的“关节毒药”。病区粮食(如小麦、玉米)在储存过程中易受镰刀菌污染产生T-2毒素、伏马菌素等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会抑制软骨细胞DNA合成,干扰蛋白质代谢,导致软骨细胞死亡、关节面塌陷。实验表明,给动物喂食霉变粮食可诱发类似大骨节病的病理改变。(3)其他可能因素。饮水有机物污染:部分病区水源中腐殖酸含量高,可能与软骨代谢异常有关。营养失衡:蛋白质、维生素E缺乏可能加重病情。

3.症状识别:从“关节不适”到“行动障碍”

大骨节病的进展可分为三期,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1)早期(活动期):关节的“预警信号”。疼痛:指间关节、腕关节或踝关节出现对称性钝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肿胀:关节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按压有弹性感(因软骨水肿)。弹响:活动时关节发出“咔嗒”声,提示软骨面不平整。(2)中期(修复期):关节的“变形进行时”。肿大:指间关节增粗,呈“梭形”改变,严重时手指向尺侧偏斜。活动受限:手腕不能背伸,脚踝不能内翻,握力、步态逐渐异常。肌肉萎缩:因疼痛减少活动,手部、小腿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3)晚期(静止期):关节的“功能丧失”畸形固定:手指呈“鹰爪”状,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骨赘形成:关节边缘长出骨刺(骨赘),进一步限制活动。神经压迫:严重畸形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引发麻木、无力。

4.科学诊断:如何确认患了大骨节病?大骨节病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1)流行病学史:是否来自病区?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长期居住在病区(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母孕期在病区居住,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食用病区生产的粮食(如小麦、玉米)(2)临床表现:是否符合典型症状?医生会重点观察:关节疼痛、肿胀是否对称;是否有指间关节增粗、变形;是否存在“晨僵”(早晨关节僵硬,活动后缓解)

5.治疗策略:从“缓解症状”到“改善功能”

大骨节病的治疗需遵循“早期、综合个体化”原则,核心目标是缓解疼痛、延缓进展、改善功能:

6.药物治疗:控制炎症,保护软骨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氨基葡萄糖:补充软骨基质成分,促进软骨修复(需长期服用)。硒制剂:病区居民可口服亚硒酸钠片(每日100~200微克),纠正硒缺乏。

结语

大骨节病可防可治,但预防永远比治疗更经济、更有效;守护关节健康,就是守护行走的自由、生活的尊严;从每一口食物、每一滴水开始,为下一代筑牢骨骼健康的防线。当我们为孩子选择一袋富硒面粉、为一碗粮食盖上防潮罩、为一次体检留出时间时,就是在用行动书写:健康的骨骼,始于对环境的敬畏,成于对细节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