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或者药房,药师们常常遇到有的患者将抗生素视为“万能消炎药”的情况,有的患者甚至一遇到发烧就要求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并非包治百病的神药,滥用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致命过敏反应。作为药师,我们有必要揭示抗生素的双重特性,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用药。本文将为您科普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药
目前,医学上所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比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比如头孢呋辛、喹诺酮类比如左氧氟沙星等几类药物,抗生素的核心作用是抑制或杀灭细菌,它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干扰蛋白质合成或阻断核酸复制来达成医疗目的的。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人误将抗生素当作消炎药来使用,以缓解病毒性感冒、慢性咽炎等非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事实上,抗生素对病毒、真菌或过敏反应导致的炎症并无效果。例如,普通感冒的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盲目的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缩短病程,反而可能破坏呼吸道
正常菌群,增加了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
2.滥用抗生素引发的严重后果
(1)耐药性增强。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若药物浓度无法彻底杀灭细菌,微生物可能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获得耐药性,进而演变为超级细菌。当前,我国细菌耐药形势日趋严峻,有数据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已超过20%的警戒线,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可能重回“无抗生素可用”的时代。
(2)二重感染。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往往对肠道有益菌群造成无差别杀伤,导致肠道微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其临床表现范围广泛,从轻微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到致命的伪膜性肠炎都有可能发生。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会为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提供生存空间。这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3)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药物时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症状从轻微的皮肤瘙痒性皮疹到致命的速发型过敏性休克都有发生。有数据显示,在每年报告的严重药物过敏反应中,抗生素相关病例占比超过了60%。需特别注意的是,反复间断使用同类抗生素会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过敏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4)肝肾损伤。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超过90%需通过肝脏代谢或肾脏排泄。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发中毒,进而引发肝细胞坏死或急性肾小管坏死。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不可逆的毒性,儿童使用后有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可能性。这种伤害往往在停药后数周才显现,具有明显的延迟效应。
3.科学用药的原则
(1)明确细菌感染再用药。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一定要注意遵医用药,使用前需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确认感染类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此时才需使用抗生素。
(2)遵循“足疗程、足剂量”原则。抗生素需按疗程使用,剂量需根据体重、肝肾功能调整。儿童、孕妇及老年人需格外谨慎。若症状缓解后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残留并产生耐药性。在使用抗生素前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切勿自行服药。
(3)选择合适给药方式。口服抗生素经胃肠道吸收,适合轻中度感染;肌肉注射起效快,但疼痛感强;静脉输液适用于重症或无法口服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能口服治疗的感染应优先选择口服。
(4)避免盲目联合用药。在治疗中,一种抗生素能控制的感染,无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联合用药可能增加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患者仅在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用药。
(5)警惕不良反应信号。患者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如果出现了皮疹、瘙痒、呼吸困难、持续腹泻、血便、黄疸、乏力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停止用药,并立即就医治疗。
总之,抗生素的发明对人类抗感染治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正将其推向失效的边缘。作为药师,我们呼吁大家谨慎地使用抗生素,以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