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袋鲜红的血液,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当献血者伸出手臂、鲜红的血液流入采血袋的那一刻,生命的旅程便悄然开启。这个生命旅行中,需要面对各种检测关口,从初筛到实验室检测,每一步都不容丝毫马虎。酶免检测、核酸检测等先进的检测手段就是这一趟生命之旅的关键防线。
1.献血初筛:把好第一道关
当我们参加无偿献血的时候,首先由工作人员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前的初步筛选,询问献血者健康状况、个人生活方式等判断是否适合献血,比如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服用药物、近期是否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检测献血者血红蛋白含量(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联合快速试纸条检测,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安全。
此外,还需要进行血型检测,确定血型,只有同血型之间才可以进行输血,否则容易出现强烈的输血不良反应。
2.血液采集与分离:严格操作保安全
初筛合格进入采血阶段,工作人员手持采血机和一次性采血耗材,采血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血液受到污染。采血量一般根据献血者的体重和身体状况决定,一般为200mL、300mL或400mL。
血液采集之后马上送至血站待检库进行分离,通过离心的方法,将血液分离为不同的成分,例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等,从而实现“一血多用”,提高血液利用效率,满足不同患者的输血需求。所有分离后的血液需经实验室检测合格后方可放行,用于临床输注。
3.实验室筛查:酶免检测显神通
采集到的血液标本会被送至实验室,经过两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筛查检测。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病毒抗原或者抗体的检测,判断是否存在相关输血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例如,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艾滋病病毒抗原/抗体(HIV-Ag/Ab)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酶免检测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快速识别带有传染病病毒的血液。通过两轮严格检测,一旦发现病毒标志物,该血液将被判定为不合格,并禁止用于临床输注。
4.核酸检测:精准揪出病毒来 除上述的酶免检测之外,还有一种检测的方法就是核酸检测(NAT)。顾名思义,核酸检测就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核酸,来判定病毒感染的存在。核酸检测比酶免检测更灵敏,能够显著缩短检测“窗口期”——即从病毒感染到可检测到足量抗原或抗体所需的时间,可以更早发现病毒感染。像乙肝病毒(HB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艾滋病病毒(HIV-RNA)等都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来早期发现病毒的存在,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血液安全。
在核酸检测的过程中通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对血液标本中的病毒核酸进行扩增检测,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说明该血液标本中含有病毒,那么这种血液就会被严格淘汰。
5.血型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核检测:再把一关,保安全
采集的血液标本除了进行两遍酶免和一遍核酸检测外,还必须进行血型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复核检测。血型复核不仅能有效避免输血时因血型错误而引发的严重输血反应,还能帮助发现疑难血型,为临床输血提供更精准的保障。而ALT作为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其异常升高 可能提示献血者存在潜在肝脏问题,需引起重视,保障献血者健康并进一步确保输血安全。
6.血液放行与追溯管理:双重保障不可少
经酶免试验、核酸检测等多项筛查合格的血液,方可进入临床用血环节。放行时还需要经过两名工作人员的双人核验来确保结果的准确可靠。
同时,血液全程实行唯一编号管理,通过编号即可追溯捐献者的信息、采血时间、检测情况等,若一旦输血发生异常,能够迅速定位血液的来源和相关检测信息,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血液安全。
7.献血检测的意义:守护生命的希望
每一次献血检测的流程都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些检测项目,可以有效地规避输血传染病的发生,从而保护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通过检测还可及时发现献血者潜在的健康问题,为献血者自身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献血是大爱无疆,是无私奉献的礼物。每一次无偿献血都是经历了严格的初筛和实验室多重筛查,层层把关后才得以安全输送给需要的人。对献血检测多一份了解,就是对奉献热血的人们多一份尊重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