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抚顺的雷锋纪念馆里,泛黄的《雷锋日记》静静陈列,那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穿越六十余载光阴,依然激荡着参观者的心灵。从计划经济年代的“螺丝钉”到数字化时代的志愿服务,雷锋精神始终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永不偏移的坐标。
雷锋精神的内核,是超越时代的价值共识。这位年仅22岁的解放军战士,用短暂一生诠释了“奉献”二字的千钧分量:冒雨护送老人回家,悄悄为战友缝补衣袜,把省吃俭用的津贴捐给灾区……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凝结着人类对善的永恒追求。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用朴素行动证明:精神富足比物质拥有更能抵达生命的本质。如今,当我们身处物质丰裕的时代,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更显珍贵——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他人的温度与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历史长河中,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上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热潮,千万青年以“螺丝钉”精神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壮举便是其中典范;改革开放初期,“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雷锋式的互助精神成为市场经济浪潮中的道德灯塔,张海迪以残疾之躯奉献社会的事迹广为传颂;进入新时代,从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到山区支教的青年教师,从社区志愿者到网络公益的参与者,雷锋精神以更丰富的形式融入社会肌理。
北京冬奥会期间,数万名志愿者用微笑服务诠释“奉献”,他们胸前的徽章与当年雷锋的像章,在不同时空闪耀着同样的光芒。
质疑与坚守的博弈,更凸显雷锋精神的不可替代性。有人曾以“精致利己”的视角消解雷锋精神的价值,认为利他行为不符合“理性人”假设。然而,从郑州暴雨中自发救援的市民,到重庆山火里逆向而行的志愿者,无数普通人用行动给出答案:当个体生命与他人命运相连时,才能迸发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道德绑架的枷锁,而是人性本善的自然流露,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在功利主义容易滋生的时代,雷锋精神如同解毒剂,守护着社会的精神家园。
雷锋精神的传承,从来不只是道德说教,而是融入生活的实践哲学。在浙江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伸手接住坠楼儿童,用本能的善举延续雷锋精神;在贵州毕节,乡村教师支月英扎根大山四十载,用知识改变孩子命运,践行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在武汉同济医院,“人民英雄”张定宇拖着病体坚守抗疫前线,用生命守护生命,诠释着“把有限生命投入无限服务”的深刻内涵;在中科院实验室,科研工作者们隐姓埋名钻研技术,用“甘坐冷板凳”的坚守,践行着报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在网络空间,“云支教”“公益众筹”等新形式让助人行为打破时空界限,展现出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活力。这些实践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它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一念一行中。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雷锋精神更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力量的凝聚。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中,他们身上体现的担当与奉献,正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坐标指引着我们:个人的价值,永远在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中实现;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发光发热。
六十多年来,雷锋精神如同恒星般恒定,却又像江河般奔涌向前。它从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只因一代代人的践行而愈发鲜活。当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份善意,在工作中多一份责任,在社会中多一份担当,就是在为这颗精神坐标增添新的光芒。这或许正是雷锋精神最深刻的启示:它不在遥远的教科书里,而在我们选择成为怎样的人的每一个瞬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