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从“课堂”到“病房”:医院思想政治培训如何让理论“落地见效”?

2025-07-04

作者:陈莲花(献县中医医院)633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方,思想政治培训不是抽象的概念宣讲,而是关系到生命尊严、医患信任的实际问题。当理论知识从规范的课堂走进充满温情的病房,怎样打破“学了用不上”的障碍,让思想的光芒真正融入诊疗的每一个环节,是新时代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课堂打底子:让理论既专业又好用

医院思想政治培训的课堂部分,不是简单地宣读政策或进行道德说教,而是结合医疗行业的特点构建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培训课程要融合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把“健康中国”战略、医患沟通准则等内容变成具体的案例库。

比如,通过分析“临终关怀中的知情同意权”案例,让医护人员在讨论中清楚医学人文精神和法律规范的界限。这种把抽象理论放到具体医疗场景中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医学从业者的认知习惯,又为之后的实践做好了理论铺垫。

培训时,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专家负责讲解核心内容,临床资深医师结合诊疗经历解读实践方法。这种组合让枯燥的理论变成可感受的职业体验,比如在讲解“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时,既有对相关政策的系统整理,又有急诊科医师分享在抢救过程中如何平衡医疗规范与患者需求的真实经历,让抽象的理念和临床场景深度结合。

二、场景来转化:搭建理论落地的实践通道

从课堂到病房的转变,关键是构建“理论-模拟-实战”的三阶实践链条。在模拟环节,利用标准化病人搭建仿真的诊疗场景,医护人员在处理模拟病情时,要践行沟通礼仪、隐私保护等理论要求。比如面对模拟的“晚期癌症患者家属情绪激动”场景,医护人员要运用课堂学到的共情技巧和冲突化解方法,在遵守医疗规范的前提下安抚家属情绪,事后通过视频回放和导师点评,精准调整理论的应用。

进入病房实战阶段,医院会建立“理论应用跟踪机制”。给医护人员配备便携式学习手册,把核心理论要点变成“诊疗行为清单”,包括问诊时的眼神交流、告知坏消息的话术等具体内容。护士长和思政专员组成联合督导组,通过定期查房和收集患者反馈,评估理论转化的效果。某医院的实践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医护人员在沟通中使用共情表达的次数明显增加,患者满意度也有了提升。

三、文化来滋养:让理论成为职业行为的自然指引

思想政治理论的长期落地,离不开医院文化环境的滋养。通过打造“走廊文化墙”,把希波克拉底誓言、南丁格尔精神等内容和医护人员的真实感人事迹结合起来,形成直观的精神象征;设立“月度职业榜样”评选,重点表彰那些在日常工作中践行思政理念的普通医护人员,比如坚持为老年患者手写用药清单的护士、主动协调多科室为贫困患者制定减免方案的医生等,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可以学习的职业榜样。

在科室层面,建立“思政-业务”相互融合促进的机制。晨会留出5分钟“微分享”时间,让医护人员讲述当天工作中践行思政理念的具体做法;在疑难病例讨论中,增加“伦理考量”环节,要求团队从患者利益最大化、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等角度说明决策依据。

这种把理论要求融入日常工作流程的做法,让思想政治教育从“额外任务”变成“职业习惯”,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深刻转变。

医院思想政治培训的“落地见效”,本质上是完成从“知识传递”到“行为改变”的转化。当课堂上的理论要点变成病房里的一句温暖问候、一次耐心解释、一个善意举动,当职业精神内化为医护人员的自然行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仅筑牢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思想基础,更让每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医学的温度和力量,这正是理论落地最生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