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直把草原作故乡——读余均《草原一世情》有感

2025-09-09

作者:张世林(中国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608次浏览[发表证书]

19671116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普通得记不住的日子,但是对于余均来说,这一天是他人生的新起点,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也就是这一天,他被迫结束了自己高中一年的学习,奔赴内蒙古大草原,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涯。

我同余均是大学同学,相识于1978年年底。在教室里我俩的座位相近,有空就会聊几句。当我知道他曾在内蒙插队十年,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时,不禁心生敬意。我很佩服他们那些人,吃了很多的苦,经历过人生的磨炼,有很强的学习和办事能力,具备优秀的品质。因为我二哥也到内蒙插队过八年,他去的是农区。

和余均兄聊天,一般都是听他说,不止我一个人,还有坐在后面周边的几个同学。他总会讲起插队的生活。因为去的是草原牧区,主要的生产活动就是放羊。他一说到放羊,情绪就会激动,脸红了,眼睛也放光了。

我们问他放多少只?怎么放?几个人放?他说放两千多只。就我一个人骑马放。听后惊得我们是目瞪口呆!那得是多大一片啊!他却很平静,继续接着讲:我一个人骑着马,把羊群赶向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时候,骑在马上,放眼望去,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辽阔无际的大草原上,只有我和一群洁白的羊群在飘动。他的描述把我们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这画面从此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了我们的向往。特别是当我问道:那你在放牧时吃什么啊?他回答:放牧时间长的话,当然就吃羊了。在那个普遍缺肉的年代,我的向往更强烈了。

这之后,我们的话题就没离开过草原。他给我们讲了骑马打狼的故事。他说他们每个人都配有半自动步枪,还给我们看他骑马持枪的照片。当然了,也少不了参加那达慕大会和文艺演出的照片。

总之,通过和余均的聊天,我们感受到了植根于他心底的对草原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深切回忆。我们也被他那深深的草原情所感染,真想在他的带领下一同去领略那令人神往陶醉的大草原。

大学毕业后,我们就各奔东西,忙于事业和家庭,虽间有联系,却没有和他提起过草原行。可向往大草原的初衷一丝也没有变过。直到2021年的6月底,我们这十一名年龄已是六七十岁的大学同学在余兄的率领下终于来到了他生活战斗了十年的地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大草原。

虽然我是第一次走进大草原,但感觉特别亲切。因为余兄给我们讲过很多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看到这里的羊群,余均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来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他兴奋地给我们指点着他曾经放牧过的地方;他带我们走近一处树林,告诉我们这是他和当年的知青一同种植的,起名叫知青林,如今已枝繁叶茂。我们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的领导和牧民的热情款待。我终于吃到了大块大块的手扒羊肉。他们每个人都和余均很熟悉,都熟稔他在这里的故事,只不过多是他的晚辈,表现更多的是对他的尊敬。此时的他身着蒙古袍,不管是在欢迎仪式上还是在私下接触,都用蒙古语,说得和汉语一样流畅。我在旁边望着他,觉得他就是一个蒙古老汉。回到了草原对他来说就是回到了家。连我们这些客人也都自然地融入其中,像是遇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余均为什么会对这片大草原爱得如此深沉?这里的牧民为什么会对他这样信赖?我对这个问题有思量,因为我二哥也常

回内蒙插队的地方,也常有老乡进京找他。这次读了余均的新作《草原一世情》我找到了答案。

在这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岁月静好,不是草原如画,而是筚路蓝缕,艰辛备尝的知青生活。非亲历者不知其难也!余均是196711月中旬来到草原的,那里比内地冷得早,已是深冬了。在这样的气候下住在蒙古包里会怎样?我们来看作者在“初到草原”一节里的描述:“早晨,该起床了,我把头一伸出被子来,立刻落了我一脖子的冰霜,冷得我浑身一激灵。这是晚上睡觉吐出的哈气,在被头上结的一层霜,刺激得我一下子跳出被子来,像战士打冲锋似的赶快穿衣服……衣服像冰冷的铁块一样贴在身上,又凉又硬。”面对这样几位刚从北京来到这寒冷草原的大孩子,看到他们这么狼狈,作为邻居的牧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邻居彦津巴老额吉看到我们这个状况以后,她笑了。

第二天早上,她先来到我们蒙古包……看我们都躺着没起床,她先帮我们把炉火生起来。用簸箕从蒙古包外撮进一簸箕雪,倒在锅里化上。不一会儿,雪化了,烧上茶。当炉火烧旺了,茶也烧好了,蒙古包里有了热乎气了,额吉于是很满意地拍拍身子,说声起床吧,你们!就开门离去了。蒙古包有了一点温度和暖和气后,我们起床就不那么困难了。

额吉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牧民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的真情。”这段描写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人间淳朴的感情。难道你不会心存感激想要尽力回报吗?!

在书里,在作者的笔下,草原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放牧更不是身背步枪,骏马奔驰,而实际的大草原,有时是细雨绵绵,百里荒无人烟;更不乏狂风怒吼,大雪纷飞,还要时不时地担心和防备狼群的袭击。这样的事情在书中都有细致的记述。

“草原上的‘走敖特尔’”这一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放牧生活的艰辛和牧民给予知青的照顾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原来到了每年的秋季,为了提高羊群的膘情,让羊群吃到更多更好的牧草,就要走敖特尔,也就是到外面离开本地一二百里水草丰茂的地方去放牧。这样一来一去要走十多天。

有一年“我们往西边走,西边的草场好。走到离我们营盘一百多里外的地方时,下雨了,而且连着下了三天,真是秋雨绵绵。羊群倒没什么,我们可惨了。首先穿的衣服全湿了,穿雨衣也没有用,很快就湿透了。我也没有带其他的衣服来换,只穿了一件‘特日力格’(带一层薄棉花的夹蒙古袍),这三天基本上就是泡在水里了。其次,连续三天下雨,没有干牛粪可捡,烤不了火,熬不了茶。

我是又冷又饿,由于肚里缺食,冷得我从心里往外打哆嗦。”好不容易把羊群赶回大队了,路过与我非常要好的牧民阿其木德家,便骑马赶到他家,“见到他的爱人在家,我称呼她勃日根佳。我连问好都上下牙直打嗑,她一看我冻成这样,一边忍着笑问我‘其牙基白’(你怎么了)一边赶快生火烧茶,同时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她还拿出阿其木德的蒙古袍让我换上。足足半个小时,我又喝热茶,又烤火,这才逐渐缓过来。”看到这,你就应该明白了:人间是有真爱的!你从北京跑到这草原来,遇到了难处,牧民可是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爱的。

真正的爱是无私的!我想余均在那时把牧民家当成自己的家,那他就一定会铭

记于心,就一定会回报草原。

余均是怎样回报草原的呢?除了他会经常回去看望他心心念念的父老乡亲们外,他在学苑音像出版社主政期间,出版了上千首草原歌曲。因为他知道那里的牧民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他知道草原由于交通不便,那里的牧民一辈子可能都没出来过,为了让他们能走出草原,开阔眼界,他和几个知青商量好,决定从北京租一辆大巴车,到草原挨个蒙古包接牧民来北京参观。带他们看天安门、故宫和百货大楼等。最后还给他们安排了体检。因为他知道,牧区的生活艰苦,牧民得病的比较多,又不便医治。特别是得了大病,当地治不了,牧民们就希望能来北京治疗。但他们即便来到了北京,不认识别人,只有找我们这些曾在草原插队的知青。

牧民跟我最熟悉,他们来北京首选是找我,我都要负责接待。其实接待是全方位的,最初是坐长途汽车,凌晨四点到北京,我就要开车去接他们,然后要给他们找旅馆,还要全程陪同看病,因为语言不通,我得当翻译。

除了我们插队所在大队的牧民,东乌珠穆沁旗、锡林郭勒盟,还有呼和浩特等其他地方来的,只要别人推荐来找我,尽管不认识他们,我也像接待我们大队的牧民一样接待他们,为他们找医院。后来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余均!

其实,带牧民看病遇到的困难真的很多。书中就如实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十几年前的一天,我的老朋友苏和两口带着两岁的孩子来北京看病,首先找到我。两岁的女儿听不到声音,导致不会说话。我一看这个状况也有点着急,就带他们去同仁医院,经过检查,让戴助听器试试。戴了一段时间不起作用,医生说只能戴人工耳蜗,总费用要二十多万,术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这样就要在

北京长期住下来。

孩子的父母问我怎么办?我想到了北京知青,于是召集大家商量。何膺远同学主张植入人工耳蜗,她曾是医生,认识这方面的专家,很多事她可以协调。大家都赞同。但费用怎么办?于是号召大家捐款。东凑西凑只凑了几万块钱,还差很多。不知是谁和相关的残联部门联系上了,他们了解了情况后,很感动,表示差多少钱,他们全包了。后来通过残联和何膺远,请到了中国最著名的专家给孩子做手术,植入了澳大利亚进口的人工耳蜗。通过治疗和专业训练,孩子能听见,能开口说话了。孩子长大了,余均他们又帮助她进了北京的幼儿园和小学。

现在,她能说能唱能跳,跟正常孩子一样。她还写诗,她朗诵自己写的诗还获了奖,在报纸上发表。这就是余均他们对草原牧民献上的一片爱心,更是用实际行动回报父老乡亲。

前面说到的余均的老朋友阿其木德,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二十多年前,阿其木德过六十岁生日,他托人告诉余均。那是冬天,过春节期间,余均约上老邻居夏红梅,开车就去了。“到草原以后,一片皑皑白雪。那年雪大,把草原上的小路全盖上了。如果不下雪,靠牛车的车辙。还可以找寻到方向。但现在面对一片白茫茫,我就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于是,开车转了一晚上,还是没有找到阿其木德的家。”

天亮时,我们终于找到他家了。见到阿其木德时,六十岁的他泪流满面,嘴里喃喃着:“真想不到你会来……”

事后,余均说:我是唯一一个离开草原多年后,在到处皑皑白雪的寒冷的冬天,驱车一千多公里,来给一个草原牧民祝寿的北京知青。至今,阿其木德的孩子们常与我联系,他们常来北京,我也常回草原看望阿其木德,看望乡亲们。

前面写到的介绍草原上艰苦生活的事例和上面谈到的帮助牧民的感人事件,书中可谓是比比皆是。我读时很感动,有时泪水会涌出来。他们为什么会和当地的牧民结下这样深厚的感情,我想这和他们刚来到草原时,在牧民们的眼里他们就是自家的大孩子,他们需要大人的疼爱。

淳朴的牧民们把这种爱无私奉献给他们;等到他们回到北京事业有成后,马上想到的是该如何回报养育过自己的草原和亲如家人的牧民们。这就是本书所要表达的最主要又最感人的内容。余均老兄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代表。只要你认真读过此书,你就会对他们心生敬意。在他们身上洋溢着人间大爱。我们自己还有很多的缺失。写到这里我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同学聚会联系余均,他的回答多是:我在草原或是在去草原的路上。

 

左为余均,右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