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医德初心的守护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而实习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队伍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意义不容忽视。接下来,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一关键话题。
一、实习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临床实习期是医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走向医生岗位的关键过渡阶段。当下,国内不少教学医院存在重临床科研、轻临床教学的现象。为保障诊疗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医院常限制临床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这极易引发学生的思想问题。实习期间,医学生不仅要适应新环境,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诊疗能力,还需面对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思想波动明显。加之医院教学规模扩大,实习生数量增多,学校外派教师紧张,医院专职带教老师教学与诊疗任务繁重,导致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常被忽视。在此情形下,加强实习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这关乎他们未来的行医态度与方式,也关系到高等医学教育能否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
二、医校协同,完善管理机制
鉴于实习医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单方面依靠学校或医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医校协同成为必然选择,通过双方密切合作、齐抓共管,能有效完善实习生管理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医院和学校应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与任务,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既能提升专业技能,又能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担任实习带教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医德医风的引导;学校也可定期选派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前往医院,与实习生开展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思想困惑。通过这种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习的各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育实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与医学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医校协同,加强医学人才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
而医校协同这一新型医学教育模式,能将理论教育与医疗实操紧密结合。学生在真实医疗环境中,不仅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了解医学行业需求,提升业务能力,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思想政治立场。
四、多管齐下,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联合教学医院打造校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合医院实际开展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校外思政大课堂。通过邀请医院专家、模范医生等讲述自身经历与医患故事,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感受医德的重要性,确保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与统一性。
2.提升医学生德医双修素质能力
临床实习要求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与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为医学事业奉献终身的觉悟。学校和医院应共同努力,通过开展医德医风讲座、职业道德培训、榜样示范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医校教育深度融合
深化医校协同,创建实习生信息档案库,搭建医院与学校网络信息沟通云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实时监督学生在岗实习情况,定期与实习生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并解决学生校外生活中的问题,疏导心理压力。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巩固基础教育成果,保障实习质量。
实习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守护医德初心意义重大。通过医校协同,完善管理机制、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能促进实习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医德修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也对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学校创新教育模式、社会优化医疗与教育资源配置具有积极影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