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遇到不少“突然倒下”的患者——前一秒还在和家人说话、散步,下一秒就失去意识、呼吸停止,其中80%以上都是“心脏猝死”。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患者因为身边人不懂急救,错过“黄金4分钟”,最终失去生命。
本文带大家读懂心脏猝死,学会能救命的关键技能。
很多人觉得“心脏猝死”是老年人的专利,或是“有心脏病的人才会得”,其实不然。心脏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大脑等重要器官缺氧的急性病症,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且不分年龄、性别。
这里要特别区分“心脏猝死”和“心脏病发作”:后者多是冠心病引发的心肌缺血,患者可能会有胸痛、出汗等症状,有一定缓冲时间;而心脏猝死是“突然停摆”,一旦发生,若不及时干预,生存率会以每分钟10%的速度下降。
不少人认为心脏猝死“毫无征兆”,但从临床数据来看,70%以上的患者在猝死前1~2周会出现预警信号,只是容易被当成“小毛病”忽略:
比如持续的“胸闷胸痛”——不是偶尔的刺痛,而是像有块石头压在胸口,甚至放射到肩膀、下巴,休息几分钟也缓解不了;还有莫名的“心悸心慌”——感觉心脏“跳得特别快”或“跳得很乱”,伴随头晕、乏力;另外,“呼吸困难”也需警惕,尤其是躺下后加重,坐起来才舒服,可能是心脏功能下降的信号。为什么说“黄金4分钟”?因为大脑对缺氧最敏感——心脏停跳后,大脑会在4~6分钟内出现不可逆损伤,超过10分钟基本就会脑死亡,即使抢救回来也可能变成“植物人”。
在急诊中,我们见过太多“差一点”的案例:有位大爷在小区下棋时突然倒下,旁边刚好有位护士,立即做胸外按压,4分钟后急救车赶到,用除颤仪恢复心跳,最终完全康复。很多人觉得“急救是医生的事”,但现实是:急救车从接到电话到赶到现场,平均需要10~15分钟(尤其是高峰期、郊区),这期间的“空白期”,只能靠身边人填补。
很多人觉得“急救很复杂”,其实针对心脏猝死,普通人只要掌握“判断-呼救-按压”3步,就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遇到有人突然倒下,先拍他的肩膀喊“你怎么了”,同时靠近他的鼻子感受是否有气流,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如果“没反应、没呼吸”,立即启动急救,不要浪费时间“掐人中”“喂水”,这些方法对心脏猝死毫无用处。(2)一边喊“快来人帮忙”,让身边人立即拨打120,一边让另一个人去找“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现在很多商场、地铁、学校、小区都配有AED,外观是红色的箱子,上面写着“自动除颤仪”,操作非常简单,即使没学过也能跟着语音提示做。(3)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具体方法很简单:让患者平躺,双手掌心向下交叠,放在他的“两乳头连线中点”,身体前倾,用上半身的力量向下按压,深度要达到5~6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
当然,比起“学会急救”,更重要的是“预防猝死”。从临床角度来说,做好这几点,能大大降低心脏猝死的风险:首先,控制“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要按时吃药,定期监测指标,不要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这些疾病会慢慢损伤血管和心脏,就像“定时炸弹”;其次,改掉“坏习惯”——少熬夜、少喝酒、不抽烟,尤其是“熬夜+抽烟”,会让心脏负担翻倍;另外,运动要“适度”——不要突然做高强度运动,比如平时不锻炼,突然去跑马拉松,容易让心脏“不堪重负”,建议每周做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
最后想跟大家说:心脏猝死虽然“突然”,但并非“无法预防”,急救技能虽然“简单”,但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希望大家不仅自己学会,也能教给家人、朋友——多一个人懂急救,就多一份生的希望。毕竟,生命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每一秒的努力,都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