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比如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病菌就会随着飞沫散发到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1.认识流脑流脑
在冬春季节较为高发,儿童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所以更容易感染流脑。感染流脑后,病菌会侵袭孩子的脑脊髓膜,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初期可能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孩子可能会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即使经过治疗,部分孩子也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如智力减退、听力障碍、肢体瘫痪等。
2. 预防流脑的关键措施
(1)疫苗接种。目前我国预防流脑的疫苗主要有 A 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和 ACYW135 群流脑多糖疫苗等。A 群流脑多糖疫苗主要用于预防A 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脑, 一般在孩子 6~18 月龄时接种,共两剂次,两剂次间隔 3 个月。A+C 群流脑多糖疫苗则可以预防 A 群和 C 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脑,通常在孩子 3 周岁和 6 周岁时各接种一剂次。ACYW135 群流脑多糖疫苗预防的菌群 范 围 更 广, 包 括 A、C、Y 和 W135 群脑膜炎奈瑟菌,家长们可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在接种门诊医生指导下按说明书选择接种。
(2)日常防护。①个人卫生。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是预防流脑的重要一环。要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这样可以有效去除手上沾染的病菌。教导孩子不要用手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减少病菌进入体内的机会。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良好的口腔卫生可以防止病菌在口腔内滋生,降低感染的风险。②环境卫生。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 2~3次,每 次通风 时间不 少于 30 分 钟。这样可以使室内空气清新,减少病菌的浓度。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玩具可以用肥皂水清洗后,在阳光下暴晒,或者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用清水洗净;餐具则可以通过煮沸消毒的方式进行清洁。③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流脑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电影院等,如果必须前往,最好给孩子佩戴口罩。同时,要避免与流脑患者或疑似患者密切接触。如果孩子所在的学校或幼儿园有流脑病例发生,要及时告知医生孩子的情况,并按照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
3. 流脑的症状识别与就医
(1)症状识别。如前面所述,初期症状可能与感冒相似,但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就要高度怀疑是流脑。此外,孩子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皮疹(瘀点、瘀斑)等也可能是流脑的表现。
(2)就医。 一旦发现孩子有疑似流脑的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在就医途中,要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病情。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孩子的发病过程、症状表现、接触史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 结语
家长要重视流脑对孩子的威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按时接种疫苗、做好日常防护等。同时,要了解流脑的症状和就医知识,在孩子患病时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护理和康复支持,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