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门诊,我常遇到因用药不当就诊的老年人:有的老人把降压药和保健品混放在阳台,高温导致药效下降;有的误服过期降糖药,引发低血糖昏迷;还有的因“一药多名”,同时服用两种成分相同的感冒药,造成药物过量。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平均每人服用3~5种药物,若忽视用药细节,易引发安全风险。今天就从药品储存、有效期识别、“一药多名”区分三个关键维度,为老年人整理居家用药安全指南。
1.药品储存:选对环境、分类存放,避免药效“打折”或变质
药品储存不当会直接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老年人居家储存药品需牢记“三不原则”:
(1)不随意摆放,分区域存放。建议在家中固定一处阴凉、干燥、避光的位置(如卧室抽屉、专用药箱)存放药品,避免放在阳台(阳光直射)、厨房(潮湿高温)、卫生间(潮湿)。同时按“用途+服用方式”分类:内服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与外用药物(如创可贴、药膏)
分开;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单独放在便携小盒里,置于床头或随身口袋,方便紧急时取用。有儿童或宠物的家庭,需将药品放在高处或带锁药箱,防止误服。(2)不随意拆分包装,保留原标签。很多老年人为“方便取用”,会将药片从原包装取出放进药盒,但需注意:包装内的干燥剂、棉花不可丢弃,能防潮;原标签必须保留,上面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有效期等信息是用药依据。若药品包装破损(如铝塑板开裂),需及时更换密封容器,并标注药品信息,避免与其他药物混淆。
(3)不长期囤积,定期清理。老年人易因“怕浪费”囤积药品,导致药品过期。建议每3个月整理一次药箱,及时清理过期、变质或标签模糊的药品。清理时不可随意丢弃,可将过期药品送到社区医院或药店的“过期药品回收点”,避免污染环境或被他人捡用。
2.有效期识别:看清标识、避开“临界期”,拒绝“过期药”
过期药品不仅药效失效,还可能产生有毒物质,老年人识别药品有效期需关注
三个细节:
(1)找到“有效期”标注位置。药品有效期通常标注在包装盒、瓶身或铝塑板上,常见格式有“有效期至XXXX年XX月”(如2025.12)、“失效日期:XXXX/XX”(如2025/12),部分进口药品会标注“ExpirationDate:XX/XXXX”(月/年),需注意区分“月”和“年”,避免颠倒。(2)避开“临界期”药品。“临界期”药品指距离有效期不足3个月的药品,除非是急救药或短期用药(如感冒药),否则不建议使用。(3)开封后药品有效期“另有规定”。部分药品开封后有效期会缩短:眼用制剂(如眼药水)开封后使用不超过4周;软膏、乳膏开封后不超过2个月;口服溶液(如止咳糖浆)开封后需冷藏,且1个月内用完。建议在开封药品时,用马克笔在包装上标注“开封日期”,避免忘记使用时限。
3.“一药多名”区分:抓准“通用名”,避免重复用药
很多药品存在“通用名”(药品成分名)和“商品名”(厂家命名),一种成分可能对应多个商品名,老年人若只看商品名,易重复用药。区分“一药多名”需掌握两个方法:
(1)优先看“通用名”。购买或服用药品时,先找到包装上“通用名”字样,通用名通常为黑色加粗字体,位于商品名下方或侧面。无论商品名如何变化,通用名相同的药品成分一致,不可同时服用。
(2)用药前“三核对”。每次服药前,核对药品通用名、用法用量、自身症状:若两种药品通用名相同,即使商品名不同,也需停用一种;若不确定,可携带药品说明书或药盒,咨询社区医生、药师,或拨打医院用药咨询热线,切勿自行加药。
4.结语
老年人居家用药安全,细节是关键。建议家人帮助老年人制作“用药清单”,标注药品通用名、用法用量、服用时间;定期陪同老年人到医院复诊,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长期服用不必要的药物。记住:科学储存、看清效期、辨明名称,才能让药品真正发挥作用,守护老年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