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糖”衣炮弹:如何识破食物中的隐形糖?

2025-06-27

作者:张娟德阳旌阳区中医院(人民医院 ) 813次浏览[发表证书]

现代生活中,糖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不仅是甜品、饮料中的“甜蜜陷阱”,更悄然藏身于看似健康的食品中,化身“隐形糖”,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本文将从隐形糖的危害、常见藏身地及识破技巧三方面,教你如何撕开“糖衣”,守护健康。

1.隐形糖的“甜蜜陷阱”:健康危机悄然逼近

1)肥胖与代谢综合征。添加糖(如蔗糖、果葡糖浆)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升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进而引发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综合征。(2)糖尿病的“隐形推手”。糖的过量摄入会加重胰腺负担,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达2.33亿,占总人口数的15.88%,其中不乏因长期高糖饮食引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隐蔽的是,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高糖饮食也会引发“糖尿病前期”,增加未来患病风险。(3)心血管疾病风险升级。高糖饮食会促进全身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4)牙齿与皮肤健康 受损。糖是口腔细菌的“能量源”,易引发龋齿;同时,糖化反应会破坏胶原蛋白,加速皮肤松弛、皱纹产生,让你“甜”到显老。(5)长期高血糖对视力、视网膜的损伤。长期、持久的高血糖可能引发多种眼部病变(视网膜、视神经、青光眼等),甚至导致失明。

2.隐形糖的“藏身地图”:这些食物可能是“重灾区”

1)加工食品:甜味的“伪装者”。调味酸奶:普通酸奶含天然乳糖、风味酸奶可能添加10克以上的白砂糖或果葡糖浆。果脯蜜饯:果干虽保留水果营养,但浓缩后糖分飙升,部分商家还会额外加糖。沙拉酱/番茄酱:每15克沙拉酱含糖约2克,番茄酱中糖分占比常超30%,堪称“隐形糖炸弹”。(2)饮品:液态糖的“温柔一刀”。碳酸饮料:不同品牌碳酸饮料因配方、产品类型存在差异,通常10~13/100毫升,如某可乐500毫升瓶装含糖约53克,推算100毫升含糖约10.6克,特殊类型无糖可乐含糖量极低,通常0.5/100毫升,其甜味主要来自代糖(如阿斯巴甜)。果汁饮料:即使标注“100%纯果汁”,榨汁过程会破坏纤维,导致糖分吸收更快;市售果汁饮料含糖量常达10 /100毫升以上。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宣称“补充电解质”的饮品,含糖量可能高达9/100毫升,远超人体实际需求。植物奶/调味乳:杏仁奶、燕麦奶等植物奶常添加糖改善口感;调味乳(如巧克力奶)含糖量堪比可乐。(3)主食与代餐:健康的“糖衣陷阱”。全麦面包/粗粮饼干:部分产品为改善口感,添加麦芽糖浆、蜂蜜等,糖分含量不输普通糕点。即食燕麦片/谷物圈:看似健康的早餐选择,实则含糖量惊人。代餐粉/能量棒:商家常以“低脂”“高纤维”为卖点,但为提升口感,可能添加大量糖醇或合成甜味剂。(4)调味品与“健康零食”:意想不到的糖源。蚝油/豆瓣酱:每15克蚝油含糖约2克,豆瓣酱中糖分占比可达10%。坚果/果仁:盐焗、蜂蜜烤制等口味坚果,每100克可能额外添加10克糖。“0脂肪”乳酸菌饮料:为弥补无脂的口感缺陷,商家常大幅增加糖分,含糖量甚至超过可乐。

3.识破隐形糖的“四步法则”:做自己的健康侦探

1)学会看配料表:糖的“别名”大揭秘。配料表中成分按含量排序,若“糖”位列前三,需警惕。此外,糖的“马甲”众多,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传统 添加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玉米糖浆:液态甜味剂,易过量摄入;蜂蜜、枫糖浆、椰子糖:天然糖,但热量与蔗糖无异;糖醇类(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虽热量低,但过量可能引发腹泻。(2)关注营养成分表:每日摄入不超25克。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25克。购买预包装食品时,查看“碳水化合物”项下的“糖”含量,优先选择每100克含糖≤5克的产品。(3)警惕“健康标签”的误导。“无糖”“低脂”“天然”不代表无糖!例如:“无蔗糖”可能含果葡糖浆;“低脂”产品常通过加糖弥补口感;“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虽热量低,但可能刺激食欲,导致间接多食。

4.结语

隐形糖的泛滥,是现代饮食工业化带来的挑战。识破它的伪装,需要我们养成阅读标签的习惯,理性看待“健康宣传”,并优先选择天然、少加工的食品。控糖不是彻底戒糖,而是学会与糖“和平共处”——让甜蜜来自生活的本真,而非食物的添加。

从今天起,做自己的健康侦探,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滋养身体的礼物,而非隐藏风险的“糖衣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