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3~6 岁儿童专注力培养:别靠“硬逼”,这些日常习惯更重要

2025-06-27

作者:蔡霄达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儿保科 789次浏览[发表证书]

“再坚持10分钟就能画完了!”“怎 么又玩一会儿玩具就跑了?”生活中,不 少家长对着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唉声叹 气,甚至采用呵斥、强逼的方式试图提升 孩子的专注力。然而,3~6岁儿童的大脑 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其专注力本就 具有短暂性、易分散的特点。盲目“硬逼”不仅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还可能破坏 他们对事物的天然好奇心。事实上,真正 有效的专注力培养,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 日常习惯里。

1.尊重“专注时刻”,别做“打断狂魔”

当孩子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或是对着绘本自言自语时,许多家长习惯用“该吃饭了”“过来喝水”等指令打断他们。这种频繁的干扰,恰恰是破坏专注力的隐形杀手。心理学研究发现,3~4岁儿童的专注时长约为5~15分钟,5~6岁可延长至10~25分钟,且需要在无外界干扰的环境中才能自然延续。

家长不妨为孩子设立“不打扰时段”:每天固定1~2小时,让孩子自主选择活动,其间除非发生危险,否则不随意介入。比如孩子搭积木时,即便搭得歪歪扭扭,也别急着纠正;孩子反复翻看同一本绘本时,不用刻意引导他们换新书。这种“延迟干预”能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沉浸感”,而这种沉浸感正是专注力的雏形。

2.用“感官唤醒”代替“任务灌输”

3~6岁儿童的注意力多以无意注意为主,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声音、有趣的触感更容易吸引他们的关注。与其强迫孩子静坐识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设计感官体验活动,让专注力在探索中自然生长。

早餐时,可以让孩子闻闻不同谷物的香气,说说“大米是淡淡的清香,燕麦有甜甜的味道”;散步时,引导他们倾听“树叶沙沙声像在唱歌,汽车鸣笛像在吵架”。这些基于感官的观察游戏,能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学会集中注意力。此外,拼图、串珠等需要手部精细动作配合的玩具,也是训练专注力的好帮手——当孩子为了完成作品而反复尝试时,专注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3.规律作息是专注力的“隐形基石”

许多家长忽视了作息与专注力的关联,其实3~6岁儿童的大脑发育离不开稳定的生物节律。睡眠不足会导致神经兴奋性降低,孩子往往表现出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而饮食不规律则可能引发血糖波动,让他们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

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首先要保证每天10~12小时的睡眠,固定睡觉时间并建立睡前仪式——比如读绘本、听轻音乐,让身体形成“准备入睡”的条件反射。饮食方面,早餐要包含全谷物和优质蛋白,避免高糖零食导致的注意力“过山车”。此外,每天固定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也很重要:阳光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而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则是提升专注力的“天然兴奋剂”。当孩子在公园里追逐蝴蝶、观察花草时,他们的专注力不仅在运作,还在与自然建立联结——这种联结带来的愉悦感,会让专注变得更轻松。

4.家庭氛围决定专注力的“生长土壤”

家庭环境的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发展。如果家里总是充斥着电视声、争吵声,孩子很难学会安静专注;反之,若父母能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展现专注的状态,比如读书、做家务时全神贯注,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模仿。

家长还可以通过“共同专注”活动强化这种影响。比如和孩子一起烘焙时,让他们专注于揉面团、撒配料的步骤;亲子阅读时,用手指指着文字逐行移动,引导孩子的视线跟随。这些互动中,家长的语言引导也很关键——少说“你要认真”,多说“你看这个图形像不像月亮”“我们来数数有几颗豆子”。用具体的观察指令代替抽象的要求,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也能让他们更易进入专注状态。

3~6岁是专注力发展的关键期,但这个阶段的培养核心不是“训练”而是“保护”。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天然好奇,保护他们沉浸在自己小世界里的权利,比任何刻意的训练都重要。当家长放下“硬逼”的执念,从日常习惯入手,为孩子创造规律、宽松、充满互动的成长环境,专注力就会像植物一样,在适宜的土壤里自然扎根、生长。毕竟,那些被温柔呵护过的专注瞬间,终将成为孩子未来面对复杂世界时,最坚实的内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