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风湿病患者的“疼痛管理”新策略:从药物到神经调控

2025-06-27

作者:王妍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风湿科 752次浏览[发表证书]

风湿病作为一类主要累及关节、骨骼肌肉及结缔组织的慢性疾病,长期困扰全球众多患者。该类疾病不仅引起关节畸形与功能丧失,更因疼痛反复发作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进展,疼痛管理策略已从单一药物治疗走向多维度综合干预,神经调控等新型技术正逐步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1.传统药物治疗的双刃剑效应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作为风湿病疼痛管理的基础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缓解炎症与疼痛。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可能引发胃肠道溃疡、肾功能损伤及心血管事件。糖皮质激素能够綯饯塔快速控制急性炎症,但具有骨质疏松和血糖波动等副作用,限制了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调节异常免疫反应以延缓病情进展,但也伴随着感染风险上升和肝肾功能损害等问题。

以药物控制疼痛的传统方式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药物效果可能随着病程推进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副作用积累严重影响患者继续用药的意愿。临床实践中不少患者难以承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而选择中止治疗,进而导致症状反复。

2.物理治疗与运动康复的协同作用

物理治疗通过热疗、电刺激及超声波等手段改善局部微环境。这类非药物干预手段在疼痛管理中展现出重要临床作用:热疗可使血管扩张,促进炎症介质代谢产物排出;低频脉冲电刺激通过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抑制疼痛信号向中枢传递;超声波则通过机械振动作用松解粘连组织,改善关节活动度。运动康复强调功能重建,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防止挛缩,肌肉力量训练能增强关节稳定性,而低冲击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肺功能。康复方案需根据疾病分期动态调整:急性期以保护性制动为主,缓解期逐步增加负荷强度,慢性期则侧重功能维持与预防复发。

3.微创介入治疗的精准应用

微创介人治疗为风湿病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其重点在于通过精确靶向作貫馇詫桔昇澌箏宽环锐于疼痛起源部位实现高效镇痛。该类治疗通常在影像学引导下完成,具有操作精准、创伤轻微和恢复迅速的特点。关节腔注射通过向关节内注入糖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衍生物,可有效缓解局部炎症并改善关节润滑功能;神经阻滞技术借助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痛觉神经传导,不仅可用于诊断疼痛来源,还可作为治疗手段反复实施。

射频消融技术通过电流产生热效应作用于特定神经纤维,可较长时间抑制疼痛信号传递。在骨关节炎及脊柱关节病治疗中,该技术展现出显著的疼痛缓解效果。近年来兴起的富血小板血浆注射通过利用患者自身血液中的生长因子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在肌腱端炎和软骨损伤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

4.神经调控技术的精准介入

神经调控技术通过电刺激或靶向给药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新方法。脊髓电刺激将电极置入椎管硬膜外腔,以低强度电流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可显著降低疼痛评分。外周神经电刺激针对特定神经分支进行干预,对局部疼痛如腕管综合征具有突出疗效。

药物泵植入技术实现了镇痛药物的精准投递。通过皮下微型泵将低剂量阿片类药物或局部麻醉药持续输注至蛛网膜下腔既可规避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又能保持稳定的药物浓度。临床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的风湿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药物使用量也大幅减少。

5.心理干预与患者教育的深层作用

慢性疼痛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焦虑和抑郁情绪会降低疼痛耐受度并形成疼痛与情绪间的恶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重建疼痛认知,借助放松训练与生物反馈等技术阻断负面情绪链。患者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普及与自我管理技能培训等,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工具、调整日常姿势并规避疼痛诱发因素。系统心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灾难化认知并提高治疗依从性。这种兼顾生理与心理的综合管理模式正逐渐成为疼痛治疗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