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突破1.4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受其困扰。
不少人确诊后陷入“终身患病=生活失控”的焦虑,甚至因害怕药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药,最终导致血糖反复波动,引发肾病、
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事实上,糖尿病并非“绝症”,通过科学用药与日常防控的协同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像健康人一样工作、生活。
1.科学用药:血糖管理的“精准调节器”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控制的核心环节,但“用对药”比“用药”更重要。临床中,常有患者因盲目跟风用药或随意调整剂量,导致血糖忽高忽低。糖尿病用药需遵循“个体化、遵医嘱、不擅自调整”三大原则,根据病情类型、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方案。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控制血糖,医生通常会优先推荐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这类药物不仅能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且低血糖风险较低。但需注意,二甲双胍需在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若口服药效果不佳,则需联合胰岛素治疗,比如基础胰岛素可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每天固定时间注射1次,就能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且操作简单,适合上班族和老年人。
而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受损,必须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临床常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即每天注射1~2次基础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再在每餐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模拟人体正常的胰岛素分泌节律。但胰岛素治疗需严格把控剂量,剂量不足会导致血糖升高,过量则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昏迷。因此,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剂量。
2.日常防控:血糖稳定的“基础防线”
科学用药是血糖管理的“利器”,但日常防控才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基石”。 饮食、运动、监测、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管理,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和生活质量。
(1)饮食调控:合理搭配,控制总热量。饮食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关键环节,合理的饮食不仅能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还能预防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遵循“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少食多餐”的原则。在总热量控制方面,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水平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一般来说,
轻体力活动的成年糖尿病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热量为25~30千卡,中体力活动者为30~35千卡,重体力活动者为35~40千卡。同时,需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
(2)运动干预:适度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适度的运动能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帮助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在运动类型选择上,有氧运动是首选,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这类运动能有效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糖。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为3~5次进行,每次运动30~60分钟。此外,还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弹力带训练等,每周进行2~3次,每次训练20~30分钟。力量训练能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进一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3.结语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误解和不科学的管理。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科学用药+日常防控”,严格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有效控制血糖,远离血糖波动的烦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记住,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战胜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