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护人员的“第一响应人”手册

2025-06-27

作者:张艳香龙州县龙州镇卫生保健所 999次浏览[发表证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暴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往往具有突发性、扩散性和危害性,而医护人员作为直面风险的第一响应人,其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事件控制速度与公众安全。这一角色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清晰的应对逻辑,从现场初步判断到规范处置,从自我防护到信息传递,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准衔接。

1.现场初判与风险分级:在混乱中锚定处置方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现场往往信息杂乱、情况不明,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快速完成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初步定位的闭环,为后续处置奠定基础。信息收集需兼顾个体症状群体特征:若面对群体性事件,需立即统计患者数量、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重点询问症状出现时间、共同暴露史(如是否同食某种食物、同处某环境),同时记录症状共性(如均出现呕吐、发热,或特定部位不适);若为传染病相关事件,需追溯患者近期行程、接触人群,尤其关注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特点。这些信息需在短时间内梳理成册,避免遗漏关键细节。风险分 级则需结合事件性质快速判定。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可从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扩散趋势三个维度初步划分:如发现3例以上有共同暴露史的相似症状患者,需警惕一般突发事件;若出现跨家庭、跨区域传播,或症状严重(如高热不退、器官损伤),则需升级风险等级。

2.规范处置与自我防护:双轨并行的核心准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需在救治患者阻断传播之间找到平衡,而规范操作是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针对患者,需立即落实分类安置:将有相似症状的患者集中安置在临时隔离区域,避免与普通患者接触;对重症患者优先开展对症救治,同时留存生物样本,按规范标注信息后送实验室检测,样本采集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影响检测结果。若涉及传染病,需同步开展密切接触者排查,记录其姓名、联系方式及接触时间,为后续追踪管理提供依据。

自我防护与现场处置同等重要,医护人员一旦感染,不仅失去救援能力,更可能成为二次传播载体。防护装备选择需根 据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一般风险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工作帽;较高风险需升级为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护目镜、防护服,必要时加穿隔离衣、鞋套。穿脱装备需严格遵循流程——穿时从清洁区到污染区逐步穿戴,确保无暴露部位;脱时需在指定区域按先外层后内层的顺序拆除,每一步均需消毒手部,避免接触污染面。此外,处置结束后需对使用过的装备、现场环境进行终末消毒:患者接触过的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后需记录时间与剂量,确保消毒效果达标。

3.信息传递与协同联动:让救援形成合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绝非单一医疗机构能完成,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是推动多部门协同的关键。医护人员作为一线信息源,需明确向谁报、报什么、怎么报:发现事件后,需第一时间向本院应急办或院感科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患者数量、症状特征、已采取措施等,报告需客观具体,避免模糊表述(如多名患者需明确为“5名患者发热需说明体温范围)。若事件达到报告标准(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超过3例),需由医疗机构按规定时限上报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疾控中心,必要时同步通报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为联合处置争取时间。

协同联动中,医护人员需扮演信息枢纽角色,既要对接外部救援力量,也要同步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当疾控人员、应急医疗队抵达现场时,需主动提供已收集的患者信息、样本检测初步结果,协助划定风险区域;对患者及家属,需用通俗语言说明事件进展与处置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很严重”“原因不明等易引发恐慌的表述,可告知我们已启动应急方案,正在全力排查原因,请配合隔离观察,以专业态度缓解其焦虑。同时,需记录各环节处置情况,形成书面报告。

结束语

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医护人员的每一个动作都关乎救援成效与公众信心。从现场初判时的精准判断,到处置中的规范操作与自我防护,再到协同联动中的信息传递,环环相扣的行动背后,是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双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