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慢性肾脏病患者用药护理,专业建议教你安全用药护肾脏

2025-06-27

作者:周梅兴业县人民医院 1099次浏览[发表证书]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患者肾脏代谢与排泄药物的能力显著下降,不仅易导致药物蓄积引发不良反应,还可能因误用肾毒性药物加速肾功能恶化。临床数据显示,约30%CKD患者病情进展与不合理用药相关。因此,科学的用药护理是保护患者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的核心环节。

本文从肾毒性药物识别、用药评估监测管理及安全建议四大维度,为临床护理与家庭照护提供专业指导。

CKD患者用药需首先避开明确具有肾毒性的药物,这类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肾小管、引发肾血管收缩或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等机制,加重肾脏负担。临床中需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药物:

这类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热,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大剂量)、双氯芬酸钠等,在药店可自行购买,是CKD患者误服率最高的肾毒性药物。其肾毒性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量,尤其在患者脱水、血容量不足时风险更高。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具有直接肾小管毒性,即使常规剂量也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肾损伤,临床中仅在严重感染且无替代药物时短期使用,且需全程监测肾功能;

(2)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易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尤其在尿液浓缩时(如饮水不足),结晶沉积会堵塞肾小管,引发结晶尿、血尿,进而损伤肾功能;

(3)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时,易在肾小管内形成沉淀,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CKD患者需根据肾功能分期调整剂量与滴注速度。

(4)造影剂。常用于增强CT、血管造影检查,含碘造影剂可能引发造影剂肾病,CKD4-5期患者发生率高达20%,检查前需评估肾功能,必要时提前补液或选择低渗造影剂;

CKD患者用药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用药前需结合患者肾功能分期、并发症合并用药情况综合评估,避免一刀切式用药。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CKD分为1~5期,不同分期药物代谢能力不同需鐡頑台吨欒鯀镯缩此噅逵硫戽繪唧整剂量或给药间隔:

CKD鏤宪~2(eGFR>60ml/min):多数药物无需调整剂量,但需避免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

CKD5(eGFR<15ml/min):多数药物需大幅减量,部分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禁用,且需优先选择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减少肾脏排泄负担。

CKD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并发症,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例如,降压药缬沙坦(ARB)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会增强肾毒性瞚;铁剂与抗生素四环素类合用,会降低抗生素吸收并增加肾脏代谢负担。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建立用药清单,标注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由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用药期间的动态监测是早期发现药物肾损伤的关键,需重点关注肾功能指标与临床症状,建立用药监测档案”:肾功能指标:1~3个月检测血肌酐、尿素氮eGFR,若用药后血肌酐较基线升高超过30%,提示可能存在药物肾损伤,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用药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尿量变化(每日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为无尿)、水肿加重(眼睑、双下肢水肿)腰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例如,服用磺胺类药物后若出现尿液浑浊、腰痛,可能是药物结晶堵塞肾小管的表现,需立即停药并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肾功能允许时),促进结晶排出。

所有药物(包括感冒药、止痛药)均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购买非处方药。例如,感冒发热时,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短期小剂量使用,每日不超过2g),避免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

就医时需主动告知医生慢性肾脏病诊断、肾功能分期及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避免医生开具肾毒性药物。

护理人员可通过健康讲座、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普及肾毒性药物知识。总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用药护理是一项精细活,需通过识别肾毒性药物避开风险,结合肾功能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借助动态监测早期发现异常,遵循安全用药原则减少损伤。

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需密切配合,将专业用药知识转化为日常照护行动,才能有效保护患者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