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前沟通:搭建信任的“桥梁”
进入检查室前,很多患者会因咽部麻醉后的异物感、对内镜插入的恐惧而紧张。此时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三步沟通法”缓解焦虑:先用通俗语言解释检查流程,比如“胃镜会从口腔进入食管,过程中可能有点恶心,但我们会帮你调整呼吸”;再演示配合动作,如咬紧口垫、做吞咽动作的时机;最后告知患者“有任何不适可以举手示意,我们会暂停操作”。
对于接受无痛胃镜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在麻醉前再次核对信息:确认禁食禁水时间(至少6小时)、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否安装假牙等。特别是老年患者,要重点询问是否服用抗凝药物,避免术中活检导致出血风险。这些看似琐碎的沟通,能让患者在术中更配合,也为安全检查打下基础。
2.术中配合:精准衔接的“助手”
当患者躺上检查床后,护理人员的配合工作进入“精细操作模式”。首先协助患者摆好左侧卧位,双腿屈膝,在口腔处 放置一次性口垫并固定,防止咬损内镜。同时在患者肩下垫软枕,头部稍向后仰,使口腔、咽喉、食管处于同一直线,便于内镜顺利插入。
普通胃镜检查中,患者保持清醒状态,护理人员需全程指导呼吸:当内镜通过咽喉时,提醒患者“放松,做深呼吸,不要吞咽”,避免剧烈恶心引发喉头痉挛;进入食管后,告知“可以轻轻吞咽,像吞口水一样”,利用吞咽动作帮助内镜前进。若患者出现剧烈呕吐,立即暂停操作,轻拍背部并吸除口腔分泌物,待缓解后再继续。
无痛胃镜的配合则更侧重与麻醉师的协作。护理人员需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师推注丙泊酚等麻醉药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当患者进入镇静状态后,及时调整头位,保持气道通畅,并用束缚带固定四肢(避免无意识躁动影响操作)。术中根据医生指令递取活检钳、止血夹等器械,传递时确保前端闭合,防止误伤黏膜。
3.监护要点:风险防控的“防线”
术中监护是预防意外的核心。护理人员需通过多功能监护仪实时监测三项关键指标:心率(维持在60~10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5%)、血压(收缩压不低于90mmHg)。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心脏病史者,每30秒记录一次数据,发现心率骤降或血氧下降时,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措施。
呼吸监测同样重要。普通胃镜患者若出现频繁呛咳、口唇发绀,可能是唾液或反流物进入气道,需立即用吸引器清除,并让患者做深呼吸;无痛胃镜患者因麻醉药物抑制呼吸,需持续鼻导管吸氧(流量2~3L/分钟),观察胸廓起伏幅度,必要时配合麻醉师进行面罩辅助通气。
出血与穿孔是胃镜检查最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通过内镜显示屏观察操作区域:若活检后局部渗血,及时递去止血药物喷洒管;发现黏膜下血肿或穿孔迹象(如纵隔气肿),立即准备抢救物品,同时快速建立第二条静脉通路。这些反应需在30秒内完成,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4.特殊情况处理:应急响应的“指南”
遇到特殊患者时,护理方案需灵活调整。对于食管狭窄患者,当内镜通过困难时,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注入西甲硅油润滑管腔,同时安抚患者“放轻松,我们会慢慢操作”;儿童患者则通过玩具分散注意力,检查中用轻柔的语言鼓励“很棒,再坚持一下”。
若患者突发癫痫或心律失常,护理人员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移除口垫和内镜,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推来抢救车准备药物。这种情况下,冷静的判断和熟练的操作能显著降低风险。
胃镜室护理看似是“辅助工作”,实则是保障检查安全的关键环节。从术前的细致沟通到术中的精准配合,再到风险的及时防控,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专业积累。对患者而言,了解这些护理要点能减少恐惧,更好地配合检查;对医护人员来说,规范的护理流程是提升检查质量的基础。正是这种“医护患”三方的默契协作,让胃镜检查从“令人畏惧”变得“安全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