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儿童常见的“手足口病”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预防交叉感染?

2025-07-11

作者:秦燕羽 姚晓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儿科护理学 782次浏览[发表证书]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儿童高发的急性传染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尤其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易暴发。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家长若能及时识别症状、做好防护,可大幅降低孩子患病风险与重症概率。

1.手足口病典型症状:分阶段识别,警惕重症信号

手足口病症状有明显阶段性,从潜伏期到出疹期表现不同,需结合“全身症状+局部皮疹”综合判断,同时警惕重症预警。

1)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隐形传染期

此阶段患儿无任何不适,但已携带病毒并具有传染性,是集体场所交叉感染的“隐形源头”。若孩子近期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或去过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需密切观察10天内的身体变化,尤其是体温和口腔、手足部位。

2)前驱期(发病1~2天):类似感冒易忽视

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常被家长误判,主要表现为:①低热乏力:体温多在37.5~38.5,伴随精神不佳、嗜睡、食欲下降,部分孩子会轻微烦躁;②口腔不适:口腔黏膜开始充血,孩子可能频繁流口水、拒绝进食,或哭闹时指着嘴巴说“疼”,仔细观察可发现口腔内有细小红点。此时若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未及时隔离,很容易在家庭或幼儿园传播病毒。

3)出疹期(发病2~5天):核心识别特征

这是手足口病的典型阶段,病毒侵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特异性皮疹或疱疹,也是与其他皮肤病、口腔疾病的关键区别:①口腔疱疹/溃疡:最先出现且最影响孩子状态。多分布在舌面、颊黏膜、硬腭、咽峡部(嗓子眼附近),初期是红色小丘疹,1~2天内变成灰白色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直径2~4毫米),溃疡周围红肿。孩子会因疼痛剧烈拒绝吃饭、喝水,甚至哭闹不止,流口水时可能夹杂少量血丝(溃疡轻微出血);②手足臀部皮疹:口腔症状出现后1~2天,手、足、臀部(少数累及膝盖、肘部)会出现皮疹。皮疹分两种:一种是红色斑丘疹,摸起来略凸起,无瘙痒、不疼痛;另一种是疱疹,周围有红晕,内有少量清亮液体,通常不会破溃流脓。皮疹会在1周左右自行消退,不留疤痕或色素沉着,家长无需担心“留疤”问题。

2.科学预防交叉感染:切断传播链是核心

1)全面清洁消毒:阻断病毒传播路径

病毒在体外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做好清洁消毒能大幅减少环境中的病毒量:家庭消毒(日常+患儿隔离期):①日常清洁:每天用流动清水+肥皂清洗孩子的玩具、餐具,每周用开水浸泡(56,30分钟以上)或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浓度通常为500mg/L)擦拭消毒;门把手、水龙头、桌面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②患儿隔离期:若家中有患病孩子,需单独隔离在一个房间,避免与其他孩子同睡、共用毛巾、餐具、玩具;患儿的衣物、被褥需单独清洗,洗涤时加入含氯消毒剂,晾晒时充分暴晒;处理患儿粪便、尿液后,需用肥皂+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马桶圈、冲水按钮。

2)保护易感儿童: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

①及时接种EV71疫苗:这是预防重症的关键!目前上市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EV71是导致重症、死亡的主要病毒型别),保护率达90%以上。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越早接种保护效果越好,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两剂间隔1个月)。注意:疫苗仅预防EV71,不能预防柯萨奇病毒A16型等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后仍需做好日常防护;②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是基础,保证孩子每日摄入蛋白质(鸡蛋、牛奶、鱼肉)、维生素(蔬菜、水果),避免挑食、偏食;保证充足睡眠,3~5岁儿童每日需睡10~13小时,避免熬夜;适当户外活动,每日1~2小时,如散步、玩耍,增强体质,但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

3.结论

手足口病虽常见,但只要家长能及时识别症状、做好清洁消毒与疫苗接种,就能有效降低孩子患病风险,即使患病,也能通过科学护理促进恢复,避免发展为重症。记住:预防的核心是“切断传播链+保护孩子”,早重视、早行动,才能为孩子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