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很多传染病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视。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早期信号和预防方法,能帮助家长及时应对,减少重症风险。
1.手足口病:口腔、手脚出疹是典型信号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如EV71、柯萨奇A16)引起,5岁以下儿童高发,传染性极强,可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1)早期信号:发热(38℃左右)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唇内侧),疼痛明显导致孩子拒食、流涎;手心、脚心、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红晕,不痛不痒不结痂,少数孩子膝盖、肘部也会出现皮疹。(2)预防要点: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玩具、餐具定期用沸水消毒(煮沸3分钟以上);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患病儿童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以防交叉感染。
2.流感:突发高热+全身酸痛需警惕
儿童流感多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婴幼儿风险更高。
(1)早期信号:突发高热(3940℃),持续35天,伴寒战、肌肉酸痛、头痛,婴幼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常出现咳嗽、咽痛,部分孩子伴有呕吐、腹泻(婴幼儿更常见),精神状态明显变差。(2)预防要点:每年911月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上儿童即可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流感流行期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家中有人感冒,需与孩子分餐、戴口罩,餐具单独清洗。
3.水痘:皮疹“四世同堂”是特征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出疹前12天至皮疹结痂均有传染性,一次患病可获终身免疫。
(1)早期信号:低热、乏力、食欲下降后,先从躯干出现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疱疹(晶莹透亮,似“水珠”,壁薄易破),12天后疱疹结痂;皮疹呈“四世同堂”(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向四肢蔓延,伴轻微瘙痒,头皮、口腔内也可能出现皮疹。(2)预防要点:接种水痘疫苗(1岁、4岁各1剂),保护率达90%以上;患病儿童需隔离至全部结痂(约12周);剪短孩子指甲,避免
抓挠皮疹,以防留疤或继发细菌感染。
4.猩红热:“草莓舌”+全身红疹要重视
猩红热是A组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515岁儿童多见,可通过飞沫传播,少数可并发肾炎、风湿热。
(1)早期信号:高热(39℃以上),咽部红肿疼痛,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12天出现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似“砂纸”质感,按压褪色),面部发红但口周发白(“口周苍白圈”),舌面红肿、舌乳头突出(“草莓舌”),腋窝、肘窝等皮肤褶皱处皮疹更密集。(2)预防要点: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确诊后需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疗程10天,彻底清除病菌,防止并发症;患者需隔离至治疗后7天。
5.麻疹:发热+“Koplik斑”是早期标志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极强,可通过飞沫传播,严重时可引发脑炎,甚至危及生命。
(1)早期信号:高热(3940℃)、咳嗽、流涕、眼睛发红(结膜炎,怕光流泪),
症状类似重感冒;发热23天后,口腔颊黏膜出现白色小点(“Koplik斑”,周围有红晕,麻疹特有标志);发热34天后出疹,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四肢,出疹时体温更高。(2)预防要点:按计划接种麻疹疫苗(8月龄、18月龄各1剂),形成有效免疫屏障;患者需隔离至出疹后5天,密切接触者需观察21天,未接种疫苗者可应急接种。
6.通用预防原则:构筑儿童免疫防线
(1)疫苗接种: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如麻腮风、水痘、流感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漏种需及时补种。(2)卫生习惯: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不随地吐痰,咳嗽时用肘部遮挡,不共用毛巾、水杯。(3)环境清洁:家中常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玩具、桌面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流感季可增加消毒频次。
结语
儿童传染病虽高发,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可显著降低危害。家长平时多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做好预防措施,就能为孩子撑起一把健康“保护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