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许多患者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甚至担心镇痛药物会成瘾或影响伤口愈合。
然而,研究表明,未经控制的术后疼痛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延缓康复、增加并发症风险,甚至发展为慢性疼痛。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多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加速康复进程。
1.术后疼痛的危害:为什么不能“硬扛”?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正常生理反应,但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1)影响术后恢复。剧烈疼痛会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导致卧床时间延长,增加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风险。例如,腹部手术后,若因疼痛不敢咳嗽和深呼吸,可能引发肺不张或肺炎。(2)增加慢性疼痛风险。研究表明,约10%~50%的术后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尤其是未得到充分镇痛的病例。例如,开胸手术、截肢术后,若急性疼痛未妥善处理,可能演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长期影响生活质量。(3)引发应激反应,延缓伤口愈合。疼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危险。此外,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的释放可能抑制免疫功能,延缓组织修复。(4)心理影响: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长期疼痛可导致焦虑、抑郁情绪,并干扰睡眠,形成恶性循环,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术后镇痛不仅是改善舒适度的需求,更是加速康复、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医疗措施。
2.现代镇痛技术:从药物到多模式镇痛
随着医学进步,术后镇痛已从单一依赖阿片类药物发展为多模式镇痛,结合不同机制的药物和技术,在提高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1)药物镇痛。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塞来昔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和疼痛,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但需注意胃肠道和心血管副作用。②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羟考酮,适用于中重度疼痛,但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便秘等副作用。现代策略强调“低剂量、短疗程”,避免滥用和成瘾风险。③局部麻醉药:如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可用于神经阻滞、切口浸润或硬膜外镇痛,直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减少全身用药需求。(2)区域镇痛技术。①神经阻滞:通过超声或神经刺激仪引导,将局麻药注射到特定神经周围,如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手术),可提供12~24小时的有效镇痛。②硬膜外镇痛:常用于胸腹部大手术,将导管置入硬膜外腔,持续输注低浓度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确切且对呼吸影响小。③切口浸润镇痛:手术结束时在伤口周围注射长效局麻药(如脂质体布比卡因),或留置导管持续给药,显著减少术后疼痛。(3)患者自控镇痛(PCA)。PCA泵允许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行按压按钮,小剂量输注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既满足个体化需求,又避免过量风险。(4)非药物辅助疗法。冷敷/热敷:减轻局部肿胀和肌肉痉挛。物理治疗:如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通过低频电流干扰痛觉传导。心理干预: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可降低疼痛敏感性。
3.个体化镇痛:让康复更轻松
现代镇痛强调“个体化方案”,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合并症等调整策略。例如:老年患者:优先选择神经阻滞,减少阿片类药物导致的谵妄风险。儿童:结合游戏分散注意力,使用甜甜圈式局麻药贴(如利多卡因凝胶)。癌症手术:早期介入疼痛管理,预防慢性疼痛发生。
4.常见误区与科学建议
(1)“镇痛药会成瘾”:短期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率极低,医生会严格把控剂量。(2)“疼痛忍忍就好”:疼痛控制不佳可能引发更多并发症,及时镇痛更利于康复。(3)“打麻醉针影响伤口愈合”:研究证实,合理镇痛可减少应激反应,促进愈合。
5.结语
术后疼痛无需硬扛,现代镇痛技术已能安全、有效地提升患者舒适度,加速康复进程。患者应主动与医生沟通疼痛感受,配合镇痛方案,实现快速康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