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耳朵嗡嗡响?可能是耳鸣在“报警”

2025-07-11

作者:贺苗苗南充市南部县人民医院 743次浏览[发表证书]

“耳朵里总有嗡嗡声,白天还好,晚上一安静就特别明显,根本睡不着……”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在没有外界声源时,耳内或颅内出现的异常声音,就是耳鸣。

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背后可能隐藏着听觉系统或全身健康问题。

1.耳鸣的常见“诱因”

耳鸣的声音千差万别,有人听到蝉鸣、嗡嗡声,有人则是汽笛声、电流声,甚至是脉搏跳动的节奏音。从医学角度看,常见原因可分为三类:听觉系统问题:这是最主要的诱因。比如长期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引发神经性耳鸣;中耳炎、耳硬化症等耳部疾病,会因炎症或结构异常导致耳鸣;老年人群常见的听力下降(老年性耳聋),也常伴随耳鸣出现。全身疾病牵连: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会影响内耳血液循环,诱发耳鸣;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代谢问题,可能通过激素或血氧变化干扰听觉神经;长期焦虑、失眠导致的植物神经紊乱,更是耳鸣的“催化剂”,这类患者常陷入“耳鸣-失眠-焦虑”的恶性循环。生活习惯“埋雷”:长期熬夜、过度疲劳会让内耳供血不足;过量饮酒、吸烟会损伤听觉神经;突然暴露在爆震声中(如放鞭炮),可能瞬间引发耳鸣,严重时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2.出现耳鸣,该先做什么?

一旦出现持续超过24小时的耳鸣,别忙着自行用药,先做好这两步:及时就医检查:挂耳鼻喉科,做纯音测听、声导抗等基础听力检查,排除中耳炎、听神经瘤等器质性病变。若听力正常,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血压、血糖检测,排查全身问题。记录“耳鸣日记”:写下耳鸣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长、声音类型,以及是否在熬夜、压力大或接触噪音后加重。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快找到诱因。

3.耳鸣的治疗:分情况应对 耳鸣的治疗没有“万能药”,需根据病因针对性处理:器质性病变引发的耳鸣:如中耳炎需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听神经瘤则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这类耳鸣在病因解除后多能缓解。神经性耳鸣:若听力检查正常,且排除其他疾病,多为神经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

同时,配合“声治疗”——用轻柔的背景音(如白噪音、轻音乐)掩盖耳鸣,减轻不适感。心理因素相关耳鸣:长期焦虑、抑郁引发的耳鸣,单纯用药效果有限,需结合心理疏导。通过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部分患者还需在心理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

4.预防耳鸣:从生活细节入手

保护听力:戴耳机时音量不超过60%,每次不超过1小时;远离噪音环境,必要时戴耳塞;避免频繁掏耳朵,以防损伤耳道皮肤和鼓膜。规律作息:熬夜会加重内 耳供血不足,尽量保持每天7~8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管理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指标,避免波动;戒烟限酒,减少对听觉神经的刺激。及时疏解压力:长期精神紧张是耳鸣的“温床”,通过运动、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5.关于耳鸣的常见误区

“耳鸣会导致耳聋”:多数耳鸣不会直接引发耳聋,但它可能是听力下降的“前兆”。若同时出现听力减退,需立即就医。“耳鸣治不好,干脆不管”:长期忽视耳鸣,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甚至焦虑抑郁。即使无法彻底消除,通过治疗也能减轻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

6.结语

耳鸣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背后的健康信号。出现耳鸣别拖延,及时就医、科学应对,才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记住,耳朵的“抗议”,从来都值得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