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尿失禁患者的盆底肌训练与生活护理建议

2025-07-11

作者:李珊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华西医院)994次浏览[发表证书]

尿失禁,一个许多人羞于启齿却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它并非正常衰老的一部分,而是一种可以管理和治疗的医学状况。全球有数百万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深受其困扰,从轻微的活动性漏尿到完全的膀胱失控,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社交、情感和日常生活质量。在众多非手术治疗方法中,盆底肌训练(PFMT)被广泛认为是首选的一线方案,结合科学的生活护理,能显著改善症状,重拾生活自信。

1.理解盆底肌:身体的“隐形吊床”

盆底肌并非一块单一的肌肉,而是一个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的复杂网络,像一张吊床般从骨盆底部穿过,支撑着膀胱、肠道(对于女性,还包括子宫)。这些肌肉在控制排尿、排便及维持核心稳定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盆底肌因怀孕分娩、手术、衰老、肥胖或长期腹压增高而变得薄弱或损伤时,其支撑和控制功能便会减弱,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咳嗽、大笑时漏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突然强烈尿意,来不及如厕)的发生。

2.盆底肌训练:重筑控制的基石

盆底肌训练,又称凯格尔运动(Kegels),旨在通过有意识的反复收缩和放松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

1)精准定位:找到正确的肌肉。这是最关键也最困难的一步。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在小便时尝试中途停止尿流(注意:此方法仅用于识别,切勿作为常规练习,否则可能影响膀胱功能)。感受到收缩的那组肌肉就是盆底肌。另一种方法是想象你正在努力阻止肛门排气,同样能感受到这些肌肉的收缩。确保练习时腹部、大腿和臀部肌肉保持放松。(2)掌握技巧:慢速与快速收缩相结合。一个完整的训练应包含两种收缩方式:慢速收缩:尽力收缩盆底肌,保持收缩5~10秒,然后完全放松10秒。放松与收缩同样重要,确保肌肉得到充分休息。快速收缩:快速、有力地进行收缩,然后立即彻底放松。这有助于训练肌肉对突然增加的腹压作出快速反应。(3)制定计划:持之以恒是关键。如同任何肌肉训练,效果源于坚持。建议:每日进行3~4组练习,每组包含8~12次慢速收缩和若干次快速收缩。可在任何姿势下进行(躺、坐、站),融入日常活动,如看电视、等红灯时。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通常需要持续练习4~6周才能开始感受到改善,3~6个月才能获得显著效果。(4)寻求专业指导:生物反馈与电刺激。若自我定位困难或训练效果不佳,可求助医生或物理治疗师。他们能通过生物反馈和低强度电刺激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训练。

3.超越训练:全方位生活护理建议

盆底肌训练是核心,但结合以下生活护理措施,能事半功倍,实现最佳管理效果。

1)饮食与液体管理。保持适当饮水:切勿因怕漏尿而减少饮水。浓缩尿会刺激膀胱,加剧尿急。应均匀分配全天饮水量,每日摄入1.5~2升液体(除非医生另有建议)。睡前几小时可适当减少。识别并避免膀胱刺激物:常见刺激物包括咖啡因(咖啡、茶、可乐)、酒精、碳酸饮料、人工甜味剂、辛辣食物及过酸的水果(如柑橘类、番茄)。尝试记录饮食与症状的关系,找到个人触发因素。(2)体重管理与规律运动。维持健康体重:超重会增加腹部压力,从而加重盆底肌负担。即使小幅减重(5%~10%)也能显著改善漏尿症状。选择对盆底友好的运动:进行跑步、跳跃等高冲击力运动时,注意提前收缩盆底肌以提供支撑。优先选择游泳、骑行、快走等低冲击运动。(3)建立健康的排尿习惯。定时排尿:针对急迫性尿失禁,可尝试制定如厕时间表(如每2小时一次),逐渐延长间隔,重新训练膀胱适应正常容量。双重排尿:排尿后等待片刻,身体前倾,再尝试排空一次,确保膀胱完全排空,减少残余尿引发的尿路感染风险。(4)预防便秘。长期便秘需用力排便,会持续过度拉伸和削弱盆底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充足饮水以及规律运动是保持排便通畅的最佳方式。(5)辅助产品的明智使用。在训练起效期间,可使用护垫、成人纸尿裤等防护产品来管理漏尿,提供心理安全和社交自信。但应将其视为过渡方案,而非永久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