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失眠背后的神经科学:大脑如何调控睡眠?

2025-07-11

作者: 鲜婷婷 仪陇县人民医院1005次浏览[发表证书]

睡眠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理过程,占据了我们一生中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30%的人口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约10%的人长期受慢性失眠困扰。失眠不仅影响白天的精力和情绪,还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那么,失眠背后的神经科学机制是什么?大脑是如何调控睡眠的?

1.睡眠的基本生理过程

睡眠并非简单的“大脑关机”状态,而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根据脑电图(EEG)监测,睡眠可分为两大类: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NREM睡眠:占整个睡眠周期的75%~80%,分为三个阶段(N1N2N3),其中3阶段(慢波睡眠,SWS)是深度睡眠的关键期,对记忆巩固和身体修复至关重要。REM睡眠:占睡眠周期的20%~25%,以快速眼球运动生动的梦境和大脑高度活跃为特征,与情绪调节和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NREMREM)90分钟:每晚重复4~6次。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往往被打乱,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繁觉醒或REM睡眠减少。

2.大脑中的“睡眠~觉醒”调控系统

睡眠和觉醒的平衡依赖于大脑内复杂的神经环路和化学信号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结构:

(1)下丘脑:生物钟与睡眠启动。视交叉上核(SCN):位于下丘脑前部,是人体“主生物钟”,通过接收视网膜的光信号调节昼夜节律(即“生物钟”)SCN通过调控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的释放来影响睡眠时间。腹外侧视前区(VLPO):是促进睡眠的核心区域,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抑制觉醒系统。(2)脑干:维持觉醒的关键区域。蓝斑(LC):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增强警觉性和注意力。中缝核(RN):分泌5-羟色胺(5-HT),调节情绪和睡眠深度。网状激活系统(RAS):包括乙酰胆碱(ACh)能神经元,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3)基底前脑与丘脑:睡眠与记忆的桥梁。基底前脑:释放乙酰胆碱和GABA,调节睡眠-觉醒转换。丘脑:作为感觉信息的中继站,在NREM睡眠时阻断外界刺激,防止觉醒。(4)大脑皮层:意识与梦境的控制者。在REM睡眠期间,大脑皮层的活动模式与清醒时类似,但运动皮层被抑制(防止“梦游”)

3.失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失眠的成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心理和神经生化因素。从神经科学角度看以下几种机制尤为重要:

(1)过度活跃的“觉醒系统”。长期压力或焦虑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过度激活,释放过多的皮质醇,抑制VLPO的睡眠促进作用。食欲素系统的失调可能导致失眠或睡眠碎片化。(2)生物钟紊乱。跨时区旅行、轮班工作或夜间过度暴露于蓝光会干扰SCN的功能,导致褪黑素分泌延迟,引发“昼夜节律失调性失眠”。(3)神经递质失衡。GABA不足:GABA是大脑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许多镇静药物通过增强GABA受体功能促进睡眠。失眠患者的GABA能神经元活性可能降低。谷氨酸过度活跃:谷氨酸是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过度释放可能导致大脑过度兴奋,难以入睡。(4)基因与表观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与“短睡眠者”或失眠易感性相关。长期失眠可能导致表观遗传修饰改变,进一步加剧睡眠障碍。

4.失眠治疗的未来方向

传统的失眠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I)和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或副作用。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失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靶向食欲素受体:苏沃雷生等药物通过阻断食欲素受体减少觉醒信号。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刺激(TMS)和深部脑刺激(DBS)可能通过调节特定脑区改善睡眠。个性化睡眠医学:基于基因检测和脑电图分析,为患者定制精准治疗方案。

5.结语

失眠不仅是“睡不着”的问题,更是大脑复杂调控网络失衡的表现。随着神经科学的进步,我们对睡眠的理解不断深人,未来有望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普通人而言,保持规律的作息、减少夜间蓝光暴露、管理压力是改善睡眠的基石。毕竟,一夜好眠不仅是身体的修复,更是大脑智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