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炎症反应、骨痂形成、软骨内骨化和骨重塑等多个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骨折能够顺利愈合,但在某些情况下,骨折愈合过程可能停滞,导致骨不连(nonunion)。骨不连不仅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可能带来慢性疼痛、功能障碍和经济负担。因此,了解骨不连的发生机制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骨科医生至关重要。
1.骨不连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骨不连通常指骨折后6~9个月仍未愈合,且连续3个月无影像学进展的情况。然而,时间并非唯一标准,还需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
(2)分类。①根据生物学活性和影像学特征,骨不连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肥大型骨不连(Hypertrophic Nonunion):特点:骨折端血供良好,存在明显的骨痂形成,但力学稳定性不足,无法完成骨性连接。影像学表现:骨折端增宽,可见大量软骨或纤维组织,但无桥接骨痂。常见原因:固定不牢固。②萎缩型骨不连(Atrophic Nonunion):特点:骨折端血供差,缺乏成骨活性,骨端萎缩、硬化。影像学表现:骨折端变细、硬化,无骨痂形成。常见原因:严重软组织损伤、感染、血供破坏。感染性骨不连(Infected Nonunion):特点:骨折端存在感染,炎症反应抑制骨愈合。影像学表现:骨吸收、死骨形成,可能伴窦道。常见原因: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③缺血性骨不连(Avascular Nonunion):特点:骨折端血供完全中断,如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骨端硬化、囊性变,无愈合迹象。
2.骨不连的发病机制
骨不连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和力学因素。
(1)生物学因素。①血供破坏:骨折愈合依赖良好的血供,若骨折端血运受损,则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导致愈合停滞。典型例子:胫骨中下1/3骨折,因该区域血供较差,易发生骨不连。②感染:细菌感染可引发慢性炎症,释放细胞因子抑制成骨。感染还会导致骨吸收、死骨形成,进一步阻碍愈合。③全身因素:营养状况:蛋白质、维生素D、钙缺乏影响骨代谢。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降低骨修复能力。吸烟:尼古丁收缩血管,减少骨折端血供。药物:长期使用NSAIDs、 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
(2)力学因素。①固定不稳定:内固定松动或外固定支架失效,导致骨折端微动超过临界值(通常>2mm),阻碍骨痂形成。肥大型骨不连多由力学不稳定引起。②骨折间隙过大:骨折端分离>5mm,或软组织嵌入,阻碍骨桥形成。
3.骨不连的干预策略
骨不连的治疗需个体化,结合病因制定方案,主要包括生物学干预和力学干预。
(1)生物学干预。①植骨术:自体骨移植(如髂骨取骨):含成骨细胞、生长因子,是金标准。同种异体骨:适用于大段骨缺损,但存在免疫排斥风险。人工骨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磷酸钙,可作为支架促进骨长入。②生长因子与生物制剂:BMP(骨形态发生蛋白):如BMP-2、BMP-7,可刺激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PRP(富血小板血浆):含多种生长因子(PDGF、VEGF),促进血管再生。③抗感染治疗:感染性骨不连需彻底清创,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或载药人工骨控制感染。
(2)力学干预。①增强固定:更换内固定:如改用锁定钢板、加强髓内钉稳定性。外固定支架调整:如Ilizarov技术,可同时进行骨搬运。②骨搬运技术:适用于大段骨缺损,通过截骨后缓慢牵拉(1mm/天),刺激新骨形成。
(3)综合治疗。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促进细胞增殖,加速愈合。高压氧治疗(HBOT):改善局部缺氧,增强成骨活性。
4.预防骨不连的措施
(1)术中保护血供:微创技术(如MIPO)减少软组织剥离。
(2)合理固定: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或外固定。
(3)控制感染:开放性骨折尽早清创,合理使用抗生素。
(4)优化患者状态:戒烟、补充营养,控制血糖。
5.结语
骨不连是骨折治疗中的棘手问题,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生物学和力学因素。临床干预需结合病因,采取植骨、生长因子、增强固定等综合手段。未来,随着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发展,骨不连的治疗将更加精准有效。骨科医生应不断更新知识,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