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心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6400万心衰患者,且5年生存率甚至低于某些恶性肿瘤。
然而,现代医学在心衰的防治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通过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许多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甚至改善心脏功能。
1.心衰的“防”:阻击危险因素,筑牢防线
心衰的防治首要任务是“防”,即识别和管理危险因素,减少心脏损害的发生。
(1)控制高血压:心脏的“头号敌人”。高血压是心衰最主要的可调控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最终引发心衰。防治策略包括:①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2.4g)、规律运动、控制体重。②药物治疗:首选ACEI(如依那普利)、ARB(如缬沙坦)或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这些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延缓心衰进展。
(2)管理冠心病:避免心肌“断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是心衰的重要诱因。防治措施包括:①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血栓。②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稳定斑块。③血运重建:严重冠脉狭窄患者需行PCI(支架植入)或CABG(搭桥手术)。(3)防治糖尿病:减少“糖毒性”对心脏的损害。糖尿病可导致心肌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病变,增加心衰风险。管理策略包括:①血糖控制:HbA1c目标<7%,优选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该类药物已被证实可降低心衰住院风险。②体重管理:肥胖患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心脏功能。(4)戒烟限酒:保护心肌细胞。吸烟和酗酒可直接损伤心肌,加速心衰发展。建议:①完全戒烟,必要时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药物辅助。②限制酒精:男性每日≤2标准杯,女性≤1杯(1标准杯≈14g酒精)。
2.心衰的“治”:精准用药,逆转心功能恶化
一旦确诊心衰,需根据分型(射血分数降低型HFrEF、射血分数保留型HFpEF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四大“黄金组合”。 目前,HFrEF的治疗以“四联疗法”为核心,可降低死亡率30%~50%:①ARNI/ACEI/ARB: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优于传统ACEI,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0%。②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卡维地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改善预后。③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通过排钠、减重、改善代谢等多机制获益。④MRA(如螺内酯):抗纤维化,减少心肌重构。(2)器械治疗:给心脏“加装辅助”。对于药物疗效不佳的重度心衰患者,可考虑: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QRS波增宽(>150ms)的患者,改善左右心室同步收缩。②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适用于LVEF≤35%的高危患者。
(3)容量管理:消除“水钠潴留”。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常表现为肺淤血、下肢水肿,需严格限盐(<3g/天)并合理使用利尿剂:①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快速缓解症状,需监测电解质(防低钾)。②托伐普坦:适用于低钠血症患者,选择性排水不排钠。
3.长期管理:打赢“持久战”
心衰是慢性病,需终身管理,关键策略包括: (1)定期随访与监测。①症状日记:记录体重(每日晨起空腹)、气短、水肿变化。②实验室检查:BNP/NT-proBNP(评估心衰严重程度)、血钾、肾功能。(2)运动康复:增强心脏“耐力”。过去认为心衰患者应静养,如今证实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可提高运动耐量,推荐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3)疫苗接种:减少感染诱发加重。心衰患者易因呼吸道感染(如流感、肺炎)急性加重,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4.新兴疗法:未来可期
医学界正在探索更多心衰治疗手段,如:
(1)心肌再生技术:干细胞疗法、基因编辑(如CRISPR)修复受损心肌。
(2)人工心脏与移植:适用于终末期心衰,但供体短缺仍是挑战。
5.结语
心衰防治是一场需要医患协作的“攻防战”。通过早期干预危险因素、规范用药和科学管理,许多患者可以长期维持较高质量的生活。对于公众而言,了解心衰的预警信号并尽早就医至关重要。未来,随着医学进步,心衰的诊疗将更加精准,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