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也是让许多家长感到焦虑的症状。尽管大多数发热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限性疾病,但如何正确判断孩子的病情、何时需要就医,仍然是家长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
1.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以腋温≥37.5℃或肛温≥38℃为标准)。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对感染或炎症的一种防御反应,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因此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发热。
2.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腋温:最常用,需将体温计紧贴皮肤5分钟,正常范围36~37.4℃。口温:适合较大儿童,正常范围36.3~37.2℃。肛温:最准确,适用于婴幼儿,正常范围36.5~37.7℃。耳温或额温:方便快捷,但受环境影响较大,需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注意:剧烈运动、哭闹、穿太多衣服或环境温度过高可能导致体温暂时升高,应在孩子安静状态下测量。
3.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
大多数儿童发热是由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手足口病、幼儿急疹等)引起,少数情况下可能是细菌感染(如中耳炎、肺炎、尿路感染等)或其他原因(如疫苗接种反应、暑热症等)。(1)病毒感染。通常伴随流涕、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发热一般持续3~5天,可自行缓解。(2)细菌感染。可能伴随耳痛、排尿疼痛、持续高烧不退等症状。需就医评估是否需抗生素治疗。(3)其他原因。疫苗接种后发热:通常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低热且短暂。暑热症:因环境过热导致,需及时降温。
4.家庭护理:如何正确应对儿童发热?
(1)观察孩子的整体状态。发热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孩子的精神状态和活动能力更重要。如果孩子发热但精神尚可、能玩耍、进食正常,通常可以在家观察。(2)合理使用退热药。适用情况:体温≥38.5℃(腋温)或孩子有明显不适(如烦躁、头痛等)。常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每4~6小时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布洛芬(如美林):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每6~8小时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注意事项:不要交替使用两种退烧药,除非医生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瑞氏综合征)。(3)物理降温(辅助措施)。适当减少衣物,避免捂热。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或冰水)。多补充水分,防止脱水。(4)饮食建议。鼓励少量多次饮水(白开水、稀释果汁、口服补液盐等)。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水果等)。
5.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大多数发热无需过度担心,但某些情况可能提示严重疾病,家长需提高警惕,及时就医:(1)年龄相关警示信号。<3个月婴儿:体温≥38℃(肛温),需立即就医(新生儿免疫系统弱,感染风险高)。3~6个月婴儿:体温≥39℃,或发热持续24小时以上。(2)伴随危险症状。精神萎靡:嗜睡、难以唤醒、持续哭闹不安。
呼吸异常:呼吸急促、费力、喘息。皮疹:出血点或紫癜(可能提示严重感染)。脱水表现:尿量减少(6小时无尿)、口唇干裂、眼窝凹陷。颈部僵硬:可能提示脑
膜炎。抽搐:热性惊厥(多数短暂且无害,但首次发作需就医评估)。(3)发热持续时间。<2岁儿童:发热超过24小时无好转。≥2岁儿童:发热持续3天以上无缓解。
6.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误区:发热会烧坏脑子?除非体温极高(>41℃)或伴随脑炎/脑膜炎,普通发热不会损伤大脑。(2)误区:必须立即退烧到正常体温?退热药的目标是缓解不适,而非完全退烧。适当发热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感染。(3)不要滥用抗生素,大多数发热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滥用可能增加耐药风险。(4)警惕“捂汗”危害,过度包裹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引发热性惊厥。
7.总结
儿童发热是常见现象,家长应保持冷静,重点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伴随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发热可在家庭护理下缓解,但若出现危险信号,需及时就医。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既能让孩子舒适度过发热期,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