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术后卧床,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

2025-07-11

作者:田婷婷广安市前锋区妇幼保健院 967次浏览[发表证书]

深静脉血栓(DVT)是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好发于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当患者术后卧床时,身体活动量大幅减少,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同时手术创伤还会使身体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的血栓可能随血液流动堵塞肺部血管,引发肺栓塞,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并掌握术后卧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对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术后卧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1.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和血管内皮损伤这三大因素有关。术后患者因创伤应激,身体会启动凝血机制,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长时间卧床不动,使得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明显减慢;手术过程中对血管的操作,也可能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为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外,患者自身的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也会进一步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2.基础预防措施

术后,患者应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活动。即使不能下床,也可以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脚趾、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运动等,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这样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同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避免在腘窝处垫硬枕或过度屈髋,防止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此外,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减轻局部组织受压,促进血液循环。

3.物理预防方法

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物理预防手段。梯度压力弹力袜通过对下肢不同部位施加由远及近递减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从肢体远端向心脏方向回流。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腿部尺寸选择合适型号的弹力袜,并正确穿戴,确保其发挥最佳效果。另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也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该装置通过周期性地对腿部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模拟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挤压下肢血管,促进血液流动。一般可根据患者情况,每天使用8~12小时。

4.药物预防策略

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使用时间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华法林时,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使用肝素类药物时,要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

5.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

术后患者的饮食也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有一定影响。应保持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此外,患者要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6.密切观察与及时就医

在术后卧床期间,患者和家属要密切观察下肢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改变等症状。如果发现下肢出现不对称的肿胀,或者疼痛突然加重,应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可能,需立即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如下肢静脉超声等,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早期发现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7.结语

术后卧床患者面临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风险,但通过了解血栓形成原因,积极采取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等措施,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预防深静脉血栓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协同配合,才能为患者的术后康复保驾护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