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早上空腹抽血,记得别吃饭喝水!”很多人听到这句话,总会陷入纠结:到底饿多久才算空腹?一口水都不能喝吗?空腹抽血的讲究远比想象中多,操作不当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甚至需要重新抽血。这份检验前注意指南,帮你避开常见误区。
1.先搞懂:为什么要空腹抽血?
空腹抽血主要针对需要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等项目的人群。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会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甘油三酯等指标短暂升高;同时,消化液分泌会改变血液中某些酶的活性(如谷丙转氨酶),干扰肝功能判断。空腹状态能让血液成分更稳定,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2.空腹时长:不是越久越好
(1)标准时长:抽血前需保持812小时空腹。比如计划第二天早上8点抽血,前一天晚上8点后就应停止进食,期间可少量喝白水,凌晨2点后最好不喝水。(2)避开两个极端:不足8小时:前一晚10点吃了宵夜,早上6点抽血(仅8小时),可能导致甘油三酯偏高。超过16小时:空腹过久会让身体处于饥饿状态,血糖偏低、胆红素升高,反而影响结果。
3.这些“空腹禁忌”要记牢
(1)不能吃的“隐形热量”。抽血前不仅不能吃正餐,以下食物也需避免:含糖饮料(可乐、果汁)、咖啡、浓茶(可能影响血糖和某些激素水平);口香糖、润喉糖(含糖分,会刺激胰岛素分泌);酒精(前一天晚上饮酒,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2)喝水的“正确打开方式”。空腹并非完全禁水,抽血前可喝50、100毫升白水(约半杯),帮助稀释血液,避免因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影响检测。但不能喝牛奶、豆浆、蜂蜜水等含营养成分的饮品,它们会被视为“食物”影响结果。(3)停药与用药的“分寸”。①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的药物不能擅自停用,可少量水送服(如降压药),抽血时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即可。②临时用药:抽血前3天避免服用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具体需咨询开单医生。
4.抽血前一天的“准备清单”
(1)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高蛋白食物(如火锅、肥肉、鸡蛋),以免甘油三酯升高;少吃动物内脏,防止尿酸、胆固醇检测值偏高。(2)规律作息:熬夜会导致皮质醇、转氨酶升高,建议22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3)避免剧烈运动:抽血前一天不做长跑、举重等剧烈运动,运动可能使肌酸激酶等指标骤升,被误判为肌肉损伤。(4)情绪稳定:紧张、焦虑会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影响血糖和血压,抽血前可静坐10分钟平复心情。
5.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空腹抽血易出现低血糖,可提前告知护士,尽量排在前面抽血,抽完后及时进食。(2)老年人:若有低血糖史,空腹期间可随身携带糖果,出现头晕、心慌时立即含服,并告知医护人员。(3)儿童:幼儿难以长时间空腹,可提前与医院沟通,安排在早上较早时段抽血,减少哭闹和饥饿感。(4)糖尿病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病情,必要时调整抽血时间,避免空腹过久引发低血糖昏迷。
6.这些情况需要“重新安排”
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改期抽血:(1)前一天晚上大量饮酒或吃了夜宵;(2)抽血当天发烧、感冒(可能影响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指标);(3)女性处于月经期(部分激素检测需避开经期,具体遵医嘱)。
7.抽血后的“快速恢复”技巧
抽完血后,需用无菌棉签按压针孔处510分钟(不要揉动),防止皮下淤血。若出现头晕、乏力,可坐下或躺下休息,适当饮用温糖水缓解。早餐建议选择全麦面包、鸡蛋、小米粥等,兼顾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帮助稳定血糖。
结语
空腹抽血是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基础,看似简单却藏着不少细节。记住812小时空腹、清淡饮食、少量饮水这几个核心要点,就能让检验结果更可靠,为疾病诊断提供精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