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突破纤维环向后方或侧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它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随着现代社会工作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1.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变,水分丢失,弹性降低,容易发生破裂。职业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或反复弯腰扭转工作的人群发病率较高。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从病理机制来看,腰椎间盘突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膨出型、突出型和脱出型。膨出型是指纤维环完整但向四周均匀膨出;突出型是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突出但仍在纤维环内;脱出型则是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脱出进入椎管。不同类型的突出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
2.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症状包括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痛多为钝痛,活动时加重;下肢放射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向下放射,咳嗽、打喷嚏时加重。严重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体格检查可发现腰椎活动受限、棘突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体征。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排除其他骨性病变,但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CT可清晰显示骨性结构和椎间盘钙化;MRI是诊断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程度和神经受压情况。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评估神经损伤程度。
3.鉴别诊断要点
腰椎间盘突出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腰椎管狭窄症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腰椎滑脱常有长期腰痛史,X线可见椎体滑脱;脊柱肿瘤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夜间明显,影像学可见骨质破坏;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年男性,有晨僵,HLA-B27阳性。
此外,还需与内脏疾病引起的牵涉痛鉴别,如肾结石、盆腔炎等。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4.保守治疗策略
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缓解。急性期应卧床休息2~3天,避免久卧导致肌肉萎缩。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松剂、神经营养药物等,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阿片类药物。
物理治疗是保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牵引、超短波、中频电疗等,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水肿。康复锻炼应在疼痛缓解后开始,重点加强腰背肌和腹肌训练,改善脊柱稳定性。硬膜外阻滞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患者。
5.手术治疗指征与方法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马尾综合征(大小便功能障碍)。常见手术方式包括: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椎间孔镜手术、腰椎融合术等。
传统开放手术视野好、减压彻底,但创伤较大;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对技术要求高。手术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规范操作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6.康复管理与预防措施
术后康复对恢复至关重要。早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活动,逐步过渡到站立、行走。2~3个月后可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6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长期康复包括有氧运动、核心肌群训练等,以维持脊柱稳定性。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久坐;加强腰背肌锻炼;控制体重;避免突然扭转腰部;搬运重物时保持腰部直立。对于高危职业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7.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但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规范康复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保守治疗适用于大多数患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指征。预防复发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康复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
未来随着微创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将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