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从骨折愈合过程,看中西医结合骨伤疗法优势

2025-07-11

作者:丁永承眉山市洪雅县中医医院 810次浏览[发表证书]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修复工程”,从骨骼断裂到完全恢复,需经历血肿炎症、骨痂形成、骨痂重塑三个阶段。中西医结合疗法通过“西医稳定结构+中医促进修复”的协同作用,能显著加快愈合速度、减少后遗症,尤其在复杂骨折或老年患者中优势明显。

1.骨折愈合三阶段:身体如何“自我修复”?

1)血肿炎症期(0~2周)。骨折瞬间,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免疫系统迅速启动——白细胞清除坏死组织,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为后续修复“铺路”。此时局部表现为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过度活动可能加重出血,抬高患肢可帮助减轻肿胀。(2)骨痂形成期(2~12周)。成骨细胞开始活跃,在骨折端形成“原始骨痂”(类似临时支架),将断骨初步连接。这个阶段需稳定的力学环境,若固定不当,骨痂易断裂。X线片上可见骨折线模糊,提示骨痂开始生长,此时适度应力刺激(如未负重的关节活动)可促进骨痂钙化。(3)骨痂重塑期(3~12个月)。原始骨痂被 更坚硬的板层骨替代,骨骼逐渐恢复原有形态和强度。青少年重塑能力强,可能完全恢复如初;老年人若缺乏锻炼,可能出现骨质疏松,影响愈合质量,需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

2.西医优势:精准复位与稳定固定

西医在骨折治疗的核心是“创造修复条件”:复位:通过手法或手术(如钢板、髓内钉)将移位的骨折端对齐,避免畸形愈合,尤其对关节内骨折(如髌骨、踝关节),精准复位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风险;固定:根据骨折类型选择石膏、支具或内固定,保证骨折端稳定,为骨痂生长提供力学环境;处理并发症:对开放性骨折(骨头刺破皮肤),及时清创抗感染,降低骨髓炎风险。例如,股骨骨折若不手术固定,可能因下肢负重导致骨痂断裂,而髓内钉固定能允许早期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3.中医智慧:激活修复潜能,加速愈合

中医从“气血瘀滞”“筋骨失养”理论出发,通过三期辨证施治:

1)早期(血肿期):活血化瘀。 用桃仁、红花等中药煎汤内服,或外敷消肿止痛药膏(如金黄膏),促进血肿吸收,减轻炎症反应。临床证实,中药可缩短肿胀消退时间约30%,缓解疼痛效果显著,且无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2)中期(骨痂期):接骨续筋。加入续断、骨碎补等“接骨药”,现代研究发现这些中药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痂厚度,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1~2周。配合针灸足三里、血海等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骨痂生长提供充足营养。(3)后期(重塑期):补肝肾、强筋骨。用杜仲、牛膝等中药调理,因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这与现代医学“补充钙、维生素D”理念相通,能预防骨质疏松,增强骨骼强度,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此外,中医推拿、中药熏洗可缓解固定期间的肌肉僵硬,为后期功能锻炼铺路。

4.中西医结合:1+12的协同效应

临床实践显示,中西医结合能弥补单一疗法的不足:术后肿胀:西医手术固定后,配合中药外敷可减少肿胀持续时间,降低静脉血栓风险;长期固定并发症:石 膏固定期间,用中医经络按摩(如按揉合谷、曲池)预防肌肉萎缩,比单纯静养更有效;老年骨折:对不耐受手术的老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调理,能在避免手术风险的同时促进愈合。例如,踝关节骨折患者,西医手术复位固定后,早期用中药消肿,中期配合艾灸促进血运,后期通过中药熏洗+功能锻炼,可使关节活动度恢复时间提前2~4周,减少关节僵硬。

5.康复关键:中西医结合的“动静平衡”

骨折愈合不仅是“骨头长好”,更要恢复功能:西医强调“早期活动”:在固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如石膏固定时勾脚),预防血栓;中医注重“循序渐进”:后期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逐步恢复关节灵活性,避免过度锻炼导致二次损伤。

记住:骨折治疗没有“绝对西医或中医”,根据骨折类型、年龄、身体状况选择协同方案,才能实现“既长好骨头,又恢复功能”的目标,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