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重点:如何平衡情绪波动与药物治疗?

2025-07-11

作者:侯易伶苍溪县精神卫生中心(苍溪县第二人民医院)736次浏览[发表证书]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经历两种或多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增加自伤或自杀的风险。因此,科学合理的护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平衡情绪波动与药物治疗方面。

1.双相情感障碍的基本特征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症状是情绪在躁狂/轻躁狂和抑郁之间交替出现。

(1)躁狂/轻躁狂发作:情绪异常高涨或易怒;过度自信或夸大自己的能力;睡眠需求减少但精力旺盛;思维奔逸,语速加快;冲动行为。(2)抑郁发作:持续的情绪低落或绝望感;兴趣丧失,对日常活动失去动力;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暴食或厌食);注意力下降,决策困难;可能出现自杀念头。由于这些症状的极端变化,患者往往难以维持稳定的生活,因此需要综合护理策略来帮助其恢复平衡。

2.药物治疗:稳定情绪的基础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管理的核心手段,其目标是减少情绪波动、预防复发。常见的药物包括:

(1)心境稳定剂。锂盐:最经典的心境稳定剂,对躁狂和抑郁均有调节作用,但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以避免中毒。丙戊酸钠:常用于急性躁狂发作,但对女性患者可能影响激素水平。拉莫三嗪:主要用于预防抑郁发作,但需注意可能引发皮疹等副作用。(2)抗精神病药。硫平、奥氮平:可单独或联合心境稳定剂使用,对躁狂和抑郁均有效。阿立哌唑:部分患者可能因其副作用而停药。(3)抗抑郁药(谨慎使用)。由于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躁狂发作,通常需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并在医生賫纹格监控下调整剂量。(4)药物治疗的护理重点。依从性管理:许多患者因副作用或“感觉良好”而自行停药,护理人员需强调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副作用监测:如锂盐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需定期验血。个体化调整:不同患者对药物反应不同,需与医生保持沟通,优化治疗方案。

3.心理干预: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药物治疗虽能稳定情绪,但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减少复发风险。

(1)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减少抑郁期间的自我贬低或躁狂期的过度乐观。提供应对压力、预防复发的策略。(2)家庭治疗。家属的参与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庭治疗可改善沟通,减少家庭冲突对情绪的影响。教育家属识别早期复发信号。(3)心理教育。帮助患者理解疾病本质,减少病耻感,提高治疗依从性。学习情绪自我监测技巧,如记录“情绪日记”以识别触发因素。

4.生活方式调整:辅助稳定情绪

除药物和心理治疗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情绪稳定同样重要。

(1)规律作息。睡眠素乱是双相障碍的重要诱因,保持固定作息可减少情绪波动。避免熬夜或过度睡眠,尤其在躁狂期需控制过度活跃的行为。(2)适度运动,有氧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抑郁症状。但躁狂期需避免过度消耗体力的活动。(3)健康饮食。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避免加重情绪波动。增加富含Omega-3的食物,可能对情绪调节有益。(4)避免物质滥用。酒精或毒品可能干扰药物效果,并诱发发作。

5.社会支持:构建康复环境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因疾病影响社交功能,因此社会支持不可或缺。

1)同伴支持小组。参与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2)职业康复。在病情稳定后,逐步恢复工作或学习,避免因长期脱离社会而加重抑郁。

6.护理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患者拒绝治疗。躁狂期患者可能否认患病,需耐心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干预。(2)药物副作用影响依从性。与医生讨论调整剂量或换药,而非自行停药。

3)复发预防。建立“复发预防计划”,明确早期预警信号及应对措施。

7.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需要多管齐下,药物治疗是基础,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和社会支持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科学的护理策略,患者可以更好地平衡情绪波动,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家属和患者本人的共同努力,是战胜这一疾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