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腰椎间盘突出:中医如何“以柔克刚”缓解疼痛?

2025-07-11

作者:邓文射洪市中医院 946次浏览[发表证书]

1.认识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于25~50岁的青壮年人群。当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内部的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典型表现为腰部疼痛,并可能向下肢放射,伴有麻木、刺痛感,严重时甚至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

2.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理解

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归为“腰痛”“痹证”范畴,认为其发生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侵袭或跌扑损伤等因素有关。不同于西医直接针对病变局部的思路,中医更注重整体调理和功能恢复。

“以柔克刚”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哲学思想。面对椎间盘突出这种“刚”性病变,中医不主张强行对抗,而是通过柔和的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水肿,松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神经压迫,缓解疼痛。

3.中医“柔治”方法解析

1)针灸疗法:疏通经络之柔。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常用穴位包括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等。研究表明,针灸能促进内啡肽释放,具有天然镇痛作用;同时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炎症物质清除,减轻神经根水肿。治疗通常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许多患者在3~5次治疗后即感明显缓解。针灸的优势在于无药物副作用,且能调节整体机能。(2)推拿按摩:松解筋结之柔。中医推拿采用滚法、按法、揉法等柔和手法,循序渐进地松解腰部痉挛肌肉,调整小关节紊乱,减轻椎间盘压力。专业医师的手法轻柔而有渗透力,能改善局部代谢而不造成二次损伤。值得注意的是,急性期应避免重手法按摩,以防加重炎症。患者也不宜随意接受非专业人士的“踩背”等粗暴手法。(3)中药调理:内服外治之柔。内服中药根据辨证施治:肾虚型常用独活寄生汤;气滞血瘀型用身痛逐瘀汤;寒湿型选用甘姜苓术汤。这些方剂通过整体调理改善体质,而非单纯止痛。外用方面,

中药热敷包(含艾叶、红花、伸筋草等)可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血液循环,松解肌肉痉挛。药膏外擦也能通过皮肤吸收发挥抗炎镇痛作用。(4)导引养生:功能恢复之柔。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中的腰部动作设计科学,能温和地增强腰背肌力量,改善脊柱稳定性。如“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通过缓慢的前屈后伸,增强脊柱柔韧性。太极拳强调“松腰沉胯”,通过意识引导放松腰部,长期练习可调整姿势,减少椎间盘负荷。这些方法贵在坚持,每日15~30分钟即有良效。

4.生活调护的“柔之道”

1)卧姿与床垫选择。过软的床垫使脊柱下陷,过硬则压力集中。中医建议选择中等硬度床垫,侧卧时膝盖微屈,平躺时膝下垫枕,保持腰椎自然曲度。(2)坐姿调整。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必要时在腰部加垫支撑。坐时双脚平放地面,膝盖略高于髋部,减轻腰椎压力。(3)温热疗法。用40℃左右的热水袋或盐袋热敷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温热能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但急性炎症期应改用冷敷。

4)情绪管理。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加重气滞血瘀。通过冥想、呼吸练习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有助于疼痛缓解。

5.治疗阶段与预期

急性期(1~2周):以针灸、中药为主缓解疼痛,配合适度休息。亚急性期(2~6周):加入温和推拿和导引练习,逐步恢复活动。康复期(6周后):以功能锻炼为主,强化核心肌群,预防复发。多数患者经4~6周系统治疗可获明显改善。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副作用小、复发率低,且能整体改善体质。但对于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马尾综合征患者,应及时考虑西医干预。

6.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强调“治未病”,预防腰椎间盘突出需注意: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变换姿势;搬重物时屈膝下蹲,保持腰部直立;控制体重,减轻脊柱负荷;适度运动,增强核心肌群力量;秋冬季节注意腰部保暖,防止寒湿侵袭。

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体现了“以柔克刚”的智慧,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筋健骨等整体调理方法,不仅缓解症状,更能改善体质,预防复发。这种温和而有效的治疗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更为自然的健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