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的调理之道

2025-07-11

作者:张淀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卫生院 838次浏览[发表证书]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损引发的慢性炎症,表现为上腹胀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病程迁延且易复发。单一治疗模式常难以兼顾症状缓解与黏膜修复,而中西医结合的调理方式,通过“快速止症+深层修复”的协同作用,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1.中西医对慢性胃炎的认知差异

中西医对慢性胃炎的解读角度不同,却能形成互补的调理逻辑。

1)西医:聚焦黏膜损伤与病理机制。西医认为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屏障受损等密切相关,通过胃镜可观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治疗以抑制胃酸(如奥美拉唑)、根除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联合疗法)、保护黏膜(如硫糖铝)为核心,直接针对病理环节。

2)中医:关注“脾胃功能失调”与体质偏颇。中医将慢性胃炎归为“胃脘痛”“痞满”范畴,核心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如肝气犯胃(情绪波动后症状加重)、脾胃湿热(口苦口臭、舌苔黄 腻)、胃阴不足(口干咽燥、饥不欲食)等。治疗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恢复气血运行来改善症状。两者结合后,既能通过西药快速缓解炎症和不适,又能借助中医修复脾胃功能,减少复发诱因。

2.中西医结合调理的核心策略

中西医结合调理需分阶段进行,根据病情轻重和症状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

1)急性发作期:西药止症为主,中药辅助缓解不适。当出现明显胃痛、反酸、烧心等急性症状时,以快速控制炎症为目标:①西药干预:胃酸过多者用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胃痛明显时短期服用解痉药(如颠茄片);若幽门螺杆菌阳性,采用“四联疗法”(2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根除感染。②中药辅助:肝气犯胃型(胀痛连胁、嗳气频繁)用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理气止痛;脾胃湿热型(口苦反酸、大便黏腻)用清中汤(黄连、栀子、茯苓)清热化湿,减轻胃部灼热感。

2)缓解期:中西协同,修复黏膜与调理功能。症状减轻后,重点转向胃黏 膜修复和脾胃功能调理:①西药基础:继续用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促进黏膜修复,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可减少西药种类,避免长期用药损伤脾胃。②中医调理:脾胃虚弱型(食后腹胀、乏力便溏):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陈皮)健脾益气,配合艾灸中脘穴(肚脐上4寸)、足三里穴,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胃阴不足型(口干食少、胃部隐痛):用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滋阴养胃,搭配石斛、麦冬代茶饮,缓解黏膜干燥。

3)恢复期:中医为主,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症状消失后,以中医调理体质、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减少复发:①食疗调理:脾胃虚弱者喝山药莲子粥(健脾),胃阴不足者吃银耳百合羹(滋阴),避免辛辣、生冷、过烫食物;②情志调节:肝气犯胃者易因情绪波动复发,可通过冥想、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疏肝理气,每天10分钟;③穴位按摩:饭后按揉内关穴(缓解胃胀)、公孙穴(调理脾胃),每次3分钟,促进消化功能稳定。

3.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 相较于单一疗法,中西医结合调理具有三重优势:

1)标本兼顾:西药快速控制炎症和症状,中药修复脾胃功能,减少“用药就好、停药就犯”的依赖;

2)减少副作用:长期用西药可能引发腹胀、食欲差等,配合健脾中药可缓解不适,提高患者依从性;

3)适应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体质(如寒底、热底)和诱因(如饮食、情绪)制定方案,更贴合患者实际情况。

4.中西医结合的注意事项

1)避免盲目用药:幽门螺杆菌根除期间,慎用补气中药(如黄芪),以免加重胃胀气;胃酸过多者少用山楂、五味子等酸性中药,以防刺激胃酸分泌;

2)辨证为先:中医调理需对症,如脾胃虚寒者(怕冷、腹泻)禁用黄连、栀子等寒性药物,否则会加重症状;

3)配合胃镜复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定期做胃镜(每年1次),不能仅靠中药调理而忽视西医监测,以防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