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高血压?

2025-07-11

作者: 吴小勇岳池县顾县镇中心卫生院984次浏览[发表证书]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通过降压药物控制。然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高血压并非孤立存在的病症,而是人体整体阴阳失衡的表现。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的独特思维方式,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中医如何看待高血压?

在中医理论中,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阳”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肝、肾、心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都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常。肝主疏泄,长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化火伤阴;肾主藏精,肾阴不足则不能制约肝阳,导致肝阳上亢;心主血脉,心火亢盛或心阴不足都会影响血液运行。这些病理变化最终导致气血上冲于头面,形成血压升高的表现。

2.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以下(1)肝阳上亢型:多见于高血压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此型多因长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炎上扰。(2)阴虚阳亢型:常见于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型多因肾阴亏虚,不能制约肝阳,导致虚阳上浮。(3)痰浊中阻型:患者多体型肥胖,表现为头晕头重、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脉滑。此型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阻滞中焦,清阳不升。(4)气血两虚型:多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者,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此型因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头目。(5)瘀血阻络型:常见于高血压病程较长者,表现为头晕头痛如刺、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此型因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

3.中医的治则与方药

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

(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主要药物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等。这些药物能清肝火平肝阳、熄风止眩。(2)阴虚阳亢型治以滋阴潜阳,常用杞菊地黄丸或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物包括熟地、山茱萸、枸杞、菊花、龟板等。这些药物能滋补肾阴、涵敛肝阳。(3)痰浊中阻型治以化痰祛湿,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物包括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等。这些药物能健脾燥湿、化痰降浊。(4)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常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药物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等。这些药物能补益气血、荣养头目。(5)瘀血阻络型治以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等。这些药物能活血通络、化瘀止痛。

4.综合治疗与预防调摄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综合治疗,防治结合”,除了中药内服,还常配合针灸、推拿、耳穴压豆等外治方法。常用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太冲、足三里、曲池等,这些穴位能平肝潜阳、调节气血。

饮食调理方面,建议清淡饮食,少食肥甘厚味,适当食用具有平肝、清热、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芹菜、山楂、海带、绿豆等。

同时应限制钠盐摄入。

情志调节尤为重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恼怒。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缓和运动,有助于气血调和。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这些都有助于维持阴阳平衡,稳定血压。

5.结语

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别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不仅能够降低血压,还能改善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与现代医学降压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减少副作用,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中医辨证治疗,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是实现长期稳定控制血压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