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鼻出血别慌!教你正确的止血方法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47作者:孟敏成都市安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26次浏览[发表证书]

鼻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现象,不少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鼻血时往往手忙脚乱,甚至采取了错误的止血方式,反而加重了出血。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大多数鼻出血都能在家中自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紧张与就医。文章内容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你如何快速判断出血位置,采取科学的止血措施,并了解何时应及时就医。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学会应对,关键时刻能救急!

1.识别鼻出血类型:判断出血位置是关键第一步

鼻出血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并非所有的鼻出血都一样。要正确处理鼻出血,第一步就是识别出血的位置。鼻腔内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常见的出血位置主要分为前鼻腔和后鼻腔。大多数人遇到的是前鼻腔出血,尤其是鼻中隔前方的“易出血区”(又称基氏区),血管较浅,受到外力、干燥空气或挖鼻等刺激,很容易破裂出血。这种出血通常从一个鼻孔流出,量较少,可自行止住。

相较之下,后鼻腔出血则较为少见,但更加危险。后鼻腔位于鼻腔深处,出血量通常较大,而且可能从口腔流出,甚至双侧鼻孔同时出血。患者可能伴有头晕、恶心、咽血等症状,难以通过简单的压迫止血止住出血。后鼻腔出血多见于高血压、血液疾病或老年人,往往需要医疗干预。由于出血部位较深,肉眼难以观察,容易被误判为简单鼻出血,因此识别尤为重要。一旦延误处理,可能引起贫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尽早就医处理。

区分出血类型不仅关系到处理方法的选择,也影响处理时机。前鼻腔出血多可通过正确的家庭止血措施自行处理,如压迫鼻翼、冷敷等;而后鼻腔出血则建议尽快就医,由专业人员进行电凝、填塞或药物干预。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频繁、难止、出血量大或伴有全身症状的鼻出血,应引起重视,及时判断出血位置,避免耽误治疗,降低健康风险。掌握这一步,才能为后续的科学止血打好基础,更好地保障自身安全。

2.科学止血步骤详解:掌握正确方法更有效

遇到鼻出血时,保持冷静是第一步。随后,应采取正确的止血方法来有效控制出血。大多数鼻出血属于前鼻腔出血,可以通过简单的家庭处理措施止血。首先,让患者坐下并身体微微前倾,避免血液倒流入咽部引起呛咳或误吞。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软骨部位,持续压迫510分钟。压迫位置要准确,应压在靠近鼻尖的下端,而不是鼻梁,否则无法有效止血。期间尽量用口呼吸,不要频繁松开手检查是否止住。

除了压迫止血,还可以通过冷敷辅助减少出血。将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鼻梁和额头处,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出血。注意冷敷时应使用布包裹冰块,避免冻伤皮肤。在处理过程中,切勿让患者仰头。很多人习惯性地仰头止血,但这样会导致血液流入喉咙,不仅无法观察出血情况,还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甚至误吸入气管。也不要用纸巾或棉球直接塞入鼻孔,这样可能刺激鼻腔,加重出血或在取出时撕裂痂皮,导致再次出血。

止血后,应静坐一段时间,避免说话、用力擤鼻、咳嗽或大幅度低头。这些动作都可能干扰已经形成的血凝块,引发复发性出血。若连续压迫10分钟后仍未止血,或出血量大、反复发生,应及时就医。有出血性疾病、服用抗凝药物或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掌握这些科学、实用的止血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还能在关键时刻有效减少风险,为自身或家人提供及时帮助。

结语

鼻出血虽常见,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问题。学会判断出血类型是有效止血的前提,掌握正确的方法则是关键。通过科学压迫、冷敷等简单措施,大多数前鼻腔出血都能在家中顺利止住。同时,警惕后鼻腔出血的危险信号,必要时及时就医,不可掉以轻心。面对鼻出血,冷静应对、规范处理,是保障健康的重要一步。日常多加了解与预防,让“小状况”不再成为“大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