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日常护理避开这 3 个误区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45作者:李文君广安市中医医院631次浏览[发表证书]

对于需要长期透析的肾病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维持生命的“特殊通道”——它通过手术将手臂的动脉与静脉连接,形成能承受反复穿刺、保证充足血流量的血管通路,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与生活质量。然而临床中,不少患者因护理不当导致内瘘堵塞、感染,甚至不得不重新手术,不仅增加痛苦,还可能延误治疗。今天就来拆解内瘘日常护理中最容易踩的3个误区,帮你守住这条“生命线”。

误区一:内瘘手臂“不敢动”,越静

养越安全

“做完内瘘手术,我连袖子都不敢卷,生怕碰坏了血管。”这是很多患者的真实想法,甚至有人术后几个月都不敢活动内瘘侧手臂,结果导致手臂肌肉萎缩、血管弹性下降,反而影响内瘘功能。这种“过度保护”其实是误区。

内瘘术后早期(通常1~2周,需遵医嘱)确实要避免剧烈运动,但拆线后必须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才能让内瘘更“强壮”。正确的做法是:用内瘘侧手臂

自然下垂,手握软球或握力器(选择2~3公斤的轻量款),缓慢握拳、松开,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也可以将手臂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轻轻活动手腕和肘部,促进血液循环。这些动作能让内瘘血管持续受到温和刺激,增强管壁韧性,同时预防手臂水肿和血栓形成。需要注意的是,锻炼时要避开“极端动作”:不能用内瘘侧手臂提重物(超过5公斤都可能压迫血管)、举高过头顶长时间停留,也不能穿紧袖口的衣服或戴手表、手镯,避免血管受压导致血流减慢,增加堵塞风险。

误区二:穿刺部位“不用管”,不疼就没事

透析后穿刺点出血、红肿,很多患者觉得“擦干净就好”,甚至发现穿刺部位有硬结、脱皮也不在意,直到出现化脓、疼痛才就医——这往往错过了感染或血栓的早期干预时机。内瘘的穿刺部位是“薄弱环节”,皮肤屏障被破坏后,细菌很容易通过针孔侵入,引发局部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全身败血症,危及内瘘甚至生命。

正确的护理流程要贯穿“透析后24小时”:透析结束拔针后,护士会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15~20分钟(力度以不出血且能摸到内瘘震颤为宜),此时不要随意移动纱布或增减力度;回家后24小时内,穿刺部位不能沾水,也不能用手抓挠,若有少量渗血,可用干净的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再用无菌纱布覆盖;24小时后,可用温水轻柔清洗穿刺部位,擦干后涂抹温和的润肤露,软化皮肤硬结(若硬结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温热毛巾热敷,每次10分钟,每天2次)。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观察”:每天早晚用手指轻轻触摸内瘘部位(通常在手腕或肘部),感受是否有“震颤”(类似手机震动的轻微波动感),同时贴近皮肤听是否有“杂音”,如果震颤、杂音突然减弱或消失,或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必须立即就医。

误区三:“只关注内瘘,其他不管”,全身状态影响内瘘寿命

有些患者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内瘘本身,却忽略了血压、血糖、水分控制等全

身指标,殊不知这些因素会间接“伤害”内瘘。控制全身状态,其实是在“保护内瘘”。首先要严格管理血压,透析患者的血压目标通常是130/80mmHg以下(需遵医嘱),每天定时测量,避免突然停药或增减药量;其次要控制透析间期的体重增长,每周体重增加不能超过干体重的5%(比如干体重60公斤的患者,每周最多长3公斤),这就需要减少高水分食物(如汤、粥、水果、饮料)的摄入,避免口渴时大量饮水;最后,饮食中要注意“控磷控钾”,高磷食物(如坚果、动物内脏、加工肉)会导致血管钙化,让内瘘血管变脆,而高钾可能引发心律失常,间接影响血流,这些都会缩短内瘘寿命。

内瘘不仅是透析的“通道”,更是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守住它,才能让透析更顺利,也能减少并发症带来的痛苦。记住:避开这3个误区,做好日常观察、适度锻炼和穿刺护理,再配合全身指标管理,就能让这条“生命线”更长久、更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