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透析患者的专属肾病护理指南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41作者:武芪宜宾市中医医院 透析室695次浏览[发表证书]

慢性肾脏病隐匿且进展性强,肾功能下降严重时需透析维持生命。透析是长期维持治疗,科学护理与自我管理对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透析方式、饮食液体控制、血管通路维护等多方面,为透析患者打造专属护理指南。

1.科学认识透析——肾功能替代的“生命通道”

透析利用半透膜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与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根据治疗方式,可分为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

血液透析通过建立动静脉通路,将血液引入透析器过滤后回输,清除毒素效率高,适合多数中晚期肾衰患者。腹膜透析植入腹腔导管,用腹膜作滤膜,借透析液交换物质,操作简便,可居家治疗。

透析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病情、经济、生活方式和医疗资源等因素。患者要明白透析并非一劳永逸,科学认识其原理与局限,配合治疗,做好护理管理,才能维持长期稳定。

2.饮食与液体管理——从“入口”守护肾功能残余

透析患者的饮食管理是护理核心。透析不能完全替代肾脏功能,合理饮食对延缓并发症、维持营养平衡意义重大。

蛋白质摄入方面,要选优质蛋白,如蛋清、鱼、瘦肉、豆制品等,补充透析流失的氨基酸,防尿素氮积聚。血透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2克,腹透患者可适当增加。

钠、钾、磷摄入需限制。过多钠致高血压和水肿,高钾会引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高磷血症可造成骨质疏松与皮肤瘙痒,要避免腌制品、坚果等高钠高钾食物。

液体管理也很关键。因肾脏排水能力下降,每日饮水量=前一日尿量+500ml。出现浮肿等异常,及时就医。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建立饮食日记,记录摄入量与体重变化,定期营养评估和电解质监测,守护体内代谢平衡。

3.血管通路与透析装置的护理——生命线的守护工程

血管通路对透析患者意义重大,动静脉内瘘更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其通畅与否决定透析能否顺利进行,科学护理和日常防护必不可少。

血透患者要保持穿刺部位清洁,规范消毒,避免压迫瘘口。出现局部红肿等异常,立即报告。

腹透患者要重视导管出口护理,每日换敷料,保持干燥,换透析液严格无菌操作,有异常及时就医。

护理团队应定期评估通路功能,如听诊震颤、超声测血流速度等。血管通路管理体现护理专业的细致与责任,关乎患者生存质量。

4.并发症防护——让风险“止步于萌芽”

透析能延续生命,但长期治疗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科学护理旨在提前干预。

低血压是血透常见急性并发症,多因超滤快或体液不足,护理时要密切测血压,调整透析速度,必要时处理。感染是“隐形杀手”,防控关键在于加强无菌操作、规范导管护理等。贫血因肾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和营养不良,需定期测血红蛋白,遵医嘱补充相关药物。骨病与钙磷代谢紊乱是慢性问题,可通过调整饮食等减轻症状。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心血管负担,定期心电监测与血脂评估。系统管理与持续干预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5.心理支持与生活调适——让透析融 “有质量的生活”

长期透析不仅是身体的考验,更是心理与社会适应的挑战。部分患者在确诊或治疗初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无助甚至排斥治疗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与家属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关怀应贯穿全程,护理团队要倾听诉求,组织交流活动。鼓励患者适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工作患者可调整透析时间。家属要理解支持,掌握护理知识。社会层面,医疗机构应提供资源链接。

结语

透析患者的护理不仅是医疗行为的延续,更是一种科学、系统的生命管理。它涵盖了饮食调控、通路维护、并发症防护、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等多维度内容,任何环节的忽视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未来,随着信息化护理与智能监测技术的发展,透析管理将更加精准与个性化。通过护理团队、家庭与患者的多方协作,透析不再是被动依赖的“生命维持”,而是主动健康管理的“新生活方式”。让科学护理成为透析患者通往健康与希望的桥梁,使每一次透析都不只是延续生命,更是重塑生活质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