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身边的中医急诊:常见急性腹痛的中医辨证与快速缓解方法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33作者:李飞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 急诊科 708次浏览[发表证书]

急性腹痛是生活中高频急症,可能由受凉、吃坏肚子、情绪激动等引发。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能快速区分腹痛类型并针对性缓解,尤其适合无法立即就医的应急场景。但需注意:若腹痛剧烈伴呕吐、便血,需先排除阑尾炎、宫外孕等急腹症,避免延误治疗。

1.辨证关键:4类常见急性腹痛的核心特征

中医将急性腹痛主要分为“寒、食、气、瘀”四类,通过疼痛性质和伴随症状可快速判断:

1)寒邪犯腹型:受凉后冷痛,得温则减。典型表现:腹痛突然发作,怕冷喜暖(敷热水袋后缓解),疼痛位置固定,可能伴稀便(无臭味),舌苔发白。常见诱因:吃冰饮、刺身等生冷食物,或腹部吹空调、穿露脐装受凉,导致寒气凝滞胃肠。(2)饮食积滞型:吃撑后胀痛,嗳气反酸。典型表现:饭后1~2小时发作,肚脐周围胀痛,按压时疼痛加重,伴嗳气(酸臭味)、反酸,甚至呕吐未消化食物,舌苔厚腻。常见诱因:暴饮暴食、吃过多火锅、油炸食品,胃肠负担过重致食物积滞。(3)气滞腹痛型:情绪激动后胀痛,位置不固定。典型表现:生气、紧张后腹痛加重,疼痛位置游走(一会上腹痛、一会下腹痛),呈胀痛或窜痛,伴胸闷、叹气,舌苔薄白。常见诱因:情绪波动大、压力大,肝气郁结影响胃肠气机流通。(4)瘀血腹痛型:刺痛固定,按压痛剧。典型表现:腹痛呈针刺样,位置固定不变,按压时疼痛剧烈,可能伴大便发黑(有外伤史者更需警惕),舌苔暗紫。常见诱因:腹部撞击、摔倒等外伤,或女性经期,瘀血阻滞胃肠或子宫。

2.应急缓解:分证型的中医实用方法

1)寒邪犯腹型:温阳散寒。穴位按压:按揉“中脘穴”(肚脐上4寸,约5指宽)和“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每穴3~5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居家护理:用50℃左右热水袋敷腹部(避免烫伤),喝生姜红糖水(生姜3+红糖10g5分钟)驱寒暖胃。

2)饮食积滞型:消食导滞。穴位按压:按“天枢穴”(肚脐两侧2寸,约3指宽)和“内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每穴3分钟;配合顺时针揉肚子(绕肚脐画圈,每次10分钟)。食疗应急:未呕吐者可喝山楂麦芽水(山楂10g+麦芽10g10分钟),或吃1~2颗大山楂丸(糖尿病患者忌用)。(3)气滞腹痛型:疏肝理气。穴位按压:按揉“太冲穴”(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间凹陷处)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穴3分钟,同时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居家护理:泡玫瑰花茶(玫瑰花5g+陈皮3g),缓慢散步5~10分钟,促进气机流通。

4)瘀血腹痛型:活血通络。穴位按压:按揉“血海穴”(膝盖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和“合谷穴”(手背虎口处),每穴3~5分钟,力度稍大(以能忍受为宜)。注意事项:有外伤或腹痛剧烈者忌热敷(可能加重瘀血),需立即就医;女性经期瘀血腹痛,可热敷下腹部(避开经期前3天)。

3.危险信号:3种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中医应急仅适用于“非器质性腹痛”,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腹痛剧烈且持续加重,蜷缩身体仍无法缓解;伴呕吐(尤其呕吐黄绿色胆汁)、停止排便排气(可能是肠梗阻);伴便血(黑便或鲜血便)、发热(体温>38.5)(可能是消化道出血或感染)。

4.总结:辨证为先,应急不盲目

中医处理急性腹痛的核心是“先辨类型再对症”——只有通过疼痛性质、伴随症状准确判断腹痛证型,才能用穴位按压、食疗等方法有效缓解不适。但必须明确:这些方法仅为“应急过渡手段”,作用是暂时减轻疼痛、为就医争取时间,而非“根治手段”。若腹痛在应急处理后无缓解(如按揉穴位30分钟后疼痛仍未减轻),或出现上述危险信号,务必第一时间拨打120或前往医院急诊,通过B超、CT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因盲目依赖中医缓解而延误阑尾炎、肠梗阻等严重疾病的诊治,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