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慢阻肺患者练缩唇呼吸:“呼气为吸气 2 倍”能缓气促?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29作者: 刘昕 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707次浏览[发表证书]

慢阻肺患者练习缩唇呼吸时,“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2倍”的操作要求,能成为缓解气促的“阀门”,这种特定呼吸节奏与慢阻肺患者的气道病理特点、气体交换障碍机制及呼吸肌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慢阻肺的核心问题是小气道不可逆狭窄与肺组织弹性减退,导致呼气时小气道过早塌陷,气体陷闭在肺泡内,引发肺过度充气、呼吸效率下降,最终表现为气促。缩唇呼吸通过控制呼气节奏,尤其“呼气是吸气2倍”的比例,能主动调节气道压力、改善气体排出,像“阀门”一样精准调控呼吸过程,减轻气促症状。

要理解这一问题,需先明确慢阻肺患者气促的核心病理机制——呼气功能障碍与气体陷闭。慢阻肺患者因长期炎症损伤,小气道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肺组织弹性纤维破坏,肺顺应性下降(肺组织扩张与回缩能力减弱)。吸气时,胸廓扩张、气道内压力降低,空气可勉强进入肺泡;但呼气时,肺组织弹性回缩力不足,无法产生足够的呼气驱动力,且小气道因缺乏弹性支撑,在呼气早期就会因气道内压力下降而塌陷,导致肺泡内的气体无法顺利排出,形成“气体陷闭”。气体陷闭会导致肺过度充气,使胸廓处于过度扩张状态, 膈肌被拉向低位、收缩效率显著下降;同时,滞留的二氧化碳无法有效排出,新鲜氧气难以进入,引发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衡,机体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变浅,形成“气体陷闭-肺过度充气-呼吸肌疲劳-气促加重”的恶性循环,这是缩唇呼吸需针对性解决的核心问题。

“呼气是吸气2倍”核心在于延长呼气时间,维持呼气期气道内正压,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为气体排出“开道”。缩唇呼吸时,患者鼻吸口哨状口呼,“呼气是吸气2倍”的节奏让呼气更充分,使气道内压力维持高位,像“支撑力”撑开狭窄小气道,避免其早期塌陷,让肺泡内气体充分排出。与自然呼吸比,它能打破小气道塌陷致气体排出受阻的困境。如吸气2秒,呼气4秒,可减少气流湍流,降低呼气阻力,保持小气道通畅,减少肺内残气量,缓解肺过度充气,提升呼吸肌效率,减轻气促症状,体现“阀门”疏通价值。

这种呼吸比例还能改善气体交换效率,减少无效呼吸,从“提质”层面缓解气促。慢阻肺患者因呼吸浅快,每次呼吸的潮气量(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减少,且大部分气体仅在气道内流动(即无效腔通气),无法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呼气是吸气2倍”的节奏能强制患者放慢呼吸速度,增加吸气深度——吸气时充分扩张胸廓,让更多新鲜空气进入肺泡;呼气时延长时间,确保肺泡内的二氧化碳充分排出,减少无效腔通气占比,提升肺泡通气效率。同时,充分的呼气能降低肺泡内二氧化碳浓度,改善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当肺泡内滞留的二氧化碳排出后,新鲜氧气更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缓解机体缺氧,而缺氧状态的改善能减少呼吸中枢的过度兴奋,避免呼吸频率进一步加快,打破“浅快呼吸-气体交换差-缺氧-气促加重”的循环,让呼吸过程更高效,气促症状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这是“阀门”调控气体交换质量的体现。

此外,“呼气是吸气2倍”能减轻呼吸肌疲劳,增强呼吸肌协调性,为长期维持呼吸功能提供“支撑”,强化“阀门”的持久作用。慢阻肺患者长期气促时,呼吸肌(尤其是膈肌、肋间肌)处于过度工作状态——为克服气道阻力与肺过度充气,呼吸肌需持续高强度收缩,易出现疲劳、收缩不协调。“呼气是吸气2倍”的节奏能让呼吸肌在呼气期获得更充分的休息:吸气时呼吸肌主动收缩,呼气时则主要依赖肺组织弹性回缩,延长呼气时间可减少呼吸肌在呼气期的额外做功,避免肌肉持续紧张。

同时,缓慢的呼吸节奏能让膈肌与肋间肌的收缩更协调,避免因呼吸过快导致的肌肉运动紊乱,提升呼吸效率。呼吸肌疲劳缓解后,其收缩力量与耐力逐步恢复,能更好地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减少气促发作频率,让“阀门”的缓气促效果更持久。